【行醫隨筆--一群醫界老兵的回憶饗宴】 A I能不能取代醫療?
最近台灣掀起一股AI教父黃仁勳旋風,前幾天又聽了一場A I與醫學及醫學教育的演講,我必須坦白講,我對年輕的醫師把A I玩得如此純熟及在醫療工作的輔助,讓我非常的驚訝及佩服,只能自嘆自己老了跟不上時代,而AI能不能取代醫療,這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有一天醫師是否會失業被A I機器人所取代?
傳統的醫學告訴我們要治療一個病人必須先要有診斷,老師教我們,診斷一個病人有三個重要的步驟,第一就是病史的問詢,第二就是理學檢查,第三就是資料或影像的分析。那A I在醫療中能扮演的角色到底是什麼?從年輕醫師的演講中,我們發現A I可以在病史的詢問中幫你收集資科、書寫病歷,最後還可以幫你下診斷甚至做一些鑑別診斷。另外A I也可以幫助醫師做資科或影像的分析,甚至幫你打報告,再幫你做一些其的鑑別診斷。但A I目前暫時不能完全取代的就是第二項理學檢查,雖然A I可以分析一些心雜音或是一些病人的表徵,但是A I不會拿聽診器,不會幫你把脈,不會拿扣診槌,不會幫你做觸診 ,不會幫你做神經檢查,不會幫你做內視鏡,不會幫你做很多臨床的特殊身体檢查,或許你可以說現代的儀器很厲害,很多疾病靠影像及血液生化檢查等或許就可以診斷出來,但是如果每個病人都要靠亂槍打鳥式的一大堆檢查及抽血,不但浪費很多金錢,並且費時曠日,難怪在台灣各大醫學中心,很多的影像檢查包括超音波,電腦斷層、核磁共振等,都要排很久才能等到檢查,在台灣更是造成健保的浪費。事實上有經驗的醫師憑藉著精準、詳細的身体檢查,病史的問詢,再加上邏輯的思考,其實心中自有答案,影像及血液檢查是在最後幫助你做確定而己,當然有些特殊的病例確實需要額外的檢查。
其實A I的強項就是具備很大的記憶体及很強的運算能力,不可能做出來AI就什麼都會,還是需要人類餵給它很多的資科及大數據,讓它充份及深度的學習。如何利用龐大資料庫的東西還是要靠人類的指令在工作,如果有一天AI有自已的思想,自己會執行工作,那人類就慘了,或許真的有這一天。A I是靠資料及大數據的學習,最怕的是例外,但是醫學上總是有一些例外或所謂的罕見病例,除非AI學習過,否則它永遠診斷不出來。但是資深的醫師憑著過去的經驗加上檢查及思考,可能很快就診斷出來。記得阿發構(AlphaGo)這個為圍棋機器人跟世界上的頂尖高手比賽,幾乎每戰皆捷,只有一次輸了,是因為這個頂尖圍棋高手先前被打敗的一踏糊塗,在這次比賽中他突然心血來潮,下了一步棋譜上從來沒有下過的棋,(AlphaGo)這圍棋機器人沒有學習或經歷這種狀況,沒有辦法去判斷下一步怎麼去應付,結杲就輸了。所以不按照常理出牌就會造成A I很大的問題。一般A I可以做常見及的大數據的分析,但是對一些極少例外,就會束手無策,當然這可能是很困難的病例,這時候就要靠有經驗的醫師來判斷。就像上一次寶林中毒事件,是靠著一位護理師的雞婆好奇,對兩三位有相同情況病人做詳細病史的問詢,加上醫師的警覺性及聯想去搜取文獻,才能夠解開這個醫學奇案,針對單一病人,我相信A I不可能做成診斷。在醫療上除了診斷外更重要的是治療,在治療方面,A I可以利用做出來的診斷,幫你開一些必要的治療方法包括藥物及注意的事情,及保健的方法,所以有些內科系的醫師需要靠數據或影像分析的科,譬如新陳代謝科,腎臟科、胸腔科就可能面臨部份被AI取代的風險,但是需要動手動刀的醫師,需要執行Procedures的醫師我想是不會被AI所取代的,因為AI機器人不會幫你開刀,不會幫你做內視鏡,也不會幫你做心導管放上血管支架,即使有一天有可能,但是遇到身体構造上的例外,或是發生併發症時,還是需要有經驗的醫師來處理。
另外一點就是在醫院評鑑裡,很重要的就是要看住院醫師書寫的病歷,其實書寫病歷是可以看出一個病人如何被診斷及治療的經過,常常被做為判斷醫療糾紛的依據,也可以看出醫師思考的一面,特別是邏輯思考的方向,還有積極認真負責的態度,是訓練及養成住院醫師必要的一環,所以很多醫院都有舉辦病歷書寫比賽。坦白講,書寫病歷是醫療行為中最煩瑣又浪費時間的一件事,過去住院醫師為了節省時間及繕打的工作,最常使用的方法就是複製再貼上,常常一開始打錯或診斷錯誤,就一路錯到底,這是最為人詬病也是一些醫療糾紛常見的原因。目前有些年輕的醫師都利用A I在寫病歷,節省了很多時間,看起來內容也相當不錯,利用A I書寫病歷在我看來,其實就是一個比較高級及漂亮的複製再貼上而己。以後如何訓練住院醫師書寫病歷及思考是一個值得大家省思的問題。以後所有的病歷都是千遍一律由AI合成,那不知道醫院評鑒如何評估,我過去身為評鑒委員的一員,面對這種利用A I來書寫病歷的結果,怎麼去評鑑,坦白講是一個令人相當傷腦筋的問題。
醫療行為的成功,很重要的是病人及家屬跟醫護人員特別是醫師之間的互相信任及溝通,長期的醫療行為下來,醫師及病人或家屬之間會有特殊的感情及友誼,特別是家庭醫師的存在,這就是人性,這是AI無法做到及取代的。而當一位醫護人員特別是醫師要有愛心、耐心,細心,但是機器人只有知識或許可能有少許的細心或耐心?絕對不會有愛心及人性的成分在內。這是病人及家屬無法感受的。AI 機器人只能輔診斷或治療的決定,無法取代同理心的治療行為。另外在法律及倫理的層面,醫療行為我們都希望能夠圓滿,然後雙方滿意。但是醫療行為確實會有一些例外及不盡人意甚至發生不幸的事件。如果有一天AI機器人犯錯,診斷或治療失誤,誰要負責,機器人是否可能被判罪?
最後我必須承認,時代在進步,A I的確會帶給醫療一些新的革命,至於AI未來能不能取代傳統的醫療是一個令人省思的問題。就我個人而言,我認為A I不能完全取代,特別是在治療方面。最近很熱門的一個題目就是數位孿生的概念,所謂數位孿生就是利用雙胞胎的概念,用A I創造出一個基因及現況相同的模擬個体,然後針對這個個體可以觀察疾病的變化,然後規劃治療的目標及方法,達到個人化精準醫療的目的,特別是我們可以利用這個模組目前的情況,來預測10年或是20年後的疾病狀況,作為日後保健的一個參考。另外數位孿生的概念可以用在醫療照護方面,包括臨床實驗的設計,藥物或醫材的開發,及手術的模擬,或者未來醫師的養成訓練,最後可做為長期照護的管理等。所以AI對將來的醫療保健是會翻轉一些新的想法做法而有貢獻的。
以上是我對A I能不能取代醫療的一些淺見,提出來供各位參考省思,最後我要聲明,這篇文章是我自己寫的,不是生成式AI的作品。
(本文與傳壽醫療基金會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