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台語正名 機關行文「閩南語」走入歷史

教育部主管的「閩南語語言能力認證考試」將正名為「臺灣台語」考試。文化部也已要求各機關,全面檢討修正對外使用國家語言名稱,優先使用台灣台語等。

廖珪如/台北報導
2024/07/22 17:55
教育部主管的「閩南語語言能力認證考試」將正名為「臺灣台語」考試。圖/陳賜哿攝

教育部主管的「閩南語語言能力認證考試」將正名為「臺灣台語」考試。文化部也已要求各機關,全面檢討修正對外使用國家語言名稱,優先使用台灣台語等。

為配合國家語言整體發展方案,行政院2022年就公告要求各機關應優先使用臺灣台語、臺灣原住民族語、臺灣華語等詞,但是課本、機關行文依舊使用「閩南語」等詞,今年6月在民進黨立委陳培瑜、吳沛憶要求下,文化部函請各機關全面檢視。教育部主管的「閩南語語言能力認證考試」經修正,將正名為「臺灣台語」考試,各測驗題型不變,最快九月更名。未來正名後,臺灣台語考試仍包含聽、說、讀、寫四項測驗,題型不變。

事實上,早在2019年蔡英文政府就頒布「國家語言發展法」,確立台灣「各固有族群使用之自然語言及台灣手語」皆為國家語言,並由行政院前年八月廿二日函示,要求各機關優先使用「台灣原住民族語、台灣客語、台灣台語、馬祖語、台灣手語」等詞。

不過教育部因考量到不少外島居民不願意使用台語代替閩南語的聲音,正名議題遭到擱置,更有客家團體指出,就現況而言,所有居住在台灣的族群使用的固有母語都屬於台灣語言之一,如果以少數學者與社團的主張將閩南語竄改并專擅台語一詞,將引發其他族群母語者的疑慮與相對的語言歧視感,影響社會和諧,族群互相撕裂,非政府辦教育與學校存在的旨意。

不過,正名浪潮持續推進,6月,民進黨立委陳培瑜在立法院播放輝達創辦人黃仁勳來台替美光產品站台時稱讚「有夠水啦!」影片,詢問在場官員黃仁勳說的是哪一種語言,官員一致稱「台語」陳培瑜對此也強調,所有人都習慣稱閩南語為「台語」,為何教育部不肯更動?他亦要求教育部、文化部等全面檢討,將閩南語正名為台語,所有機關行文一律正名。

學界也認為「台灣非閩南」,「台語」一詞已經使用百年以上,連橫出版的「台灣語錄」也沿用,編修台灣閩南語辭典的學者大多認為「台灣閩南語」和「福建閩南語」有所不同。也因此,文化部已要求各機關依行政院函示,全面檢討修正對外使用國家語言名稱,優先使用台灣台語等。

國家語言主責部門文化部新聞稿,走在了「機關正名」的前端,在2024第二屆國家語言發展會議論壇報名新聞稿用詞中,文化部行文指出,「依據『國家語言發展法』及國家語言發展報告,目前我國除臺灣華語外的各國家語言皆已面臨不同程度傳承危機,文化部將針對所主責的臺灣台語、馬祖語、臺灣手語辦理分區論壇,以了解個別語言發展需求及經驗。」

您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