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壇】從「呵咾」到「謳樂」--變音與仿音在語源研究的應用

「呵咾」是拼湊的同音詞,「謳樂」才是台語olo的本字,這應是古代河洛或閩南地區學者以漢典為據所建立的詞彙,為什麼如此典雅的詞彙不用,偏要使用粗俗、且可能誤導民眾以為olo無字可寫的「呵咾」呢?

陳明道(佛光大學名譽教授)
2024/03/30 15:21
各種語言都有變音現象,閩南台語主要靠口口相傳,變音現象更為突出,可惜台語學界對此並未重視。示意圖/高雄市翁園國小本土教育網

前言:

各種語言都有變音現象,即便具備完善的書寫及標音系統的英語,輾轉傳到美國、澳洲、中美洲(如千里達)等地後,在發音、腔調乃至文法也都產生很多變異,何況自古以來缺少書寫及標音系統的閩南台語,主要靠口口相傳,變音現象更是突出,理應列為探究語源的重要依據,可惜台語學界未能重視。

至於仿音,台語學界承認西語仿音,如「雪文(肥皂)」,台語讀suat-bun稍變音為sap-bun(仿自西語的savon),以及日語仿音如「看板」讀kampang,仿自日文的「看板」,卻不承認傳統閩南語對華語的仿音,如賭博的「博」台語白讀boa,明明是華語「博」(bo)的仿音,官方台語辭典卻採用與「賭博」不相干的同音字「跋」。

漢語的「肥皂」,台語讀suat-bun稍變音為sap-bun(雪文),這是仿自西語的savon。圖/公視台語台粉專

學界若能重視變音與仿音,將可大幅擴展台語語源研究視野,而發掘到更多台語詞彙正當合理的語源,不必再使用拼湊的同音字,例如「呵咾」讀o-lo,是稱讚之意,「呵」在漢語意為「責備」,與稱讚的意思相反,「咾」是語氣助詞,無義,「呵咾」顯然又是一個隨便拼湊的同音詞。

「呵咾」本字為何?答案是「謳樂」,理據如下:

第一、「呵咾」(o-lo)與漢語「稱讚」相去甚遠,令人以為是閩南地區特有的方言,但客家台語也說為o-no,可見不是閩南方言,而是跟漢語文化有關聯。

第二、漢語表達稱讚而發音跟o相近的字彙是「謳」字,此字華語讀ou,是以歌唱表達讚美的意思,台語唯一讀音是o,據官方台語辭典,「謳」單字不成詞,故無義,真的嗎?這難道不是表達稱讚的台語o嗎?

事實上,台灣基督教很多讚美主耶穌及上帝的聖詩,除一首外,全部用「謳咾」,而不採用官方欽定的「呵咾」,而那一首的o-lo也用「謳」開頭,第二字請參見以下第五項,可見「謳」是台語表達稱讚的o的本字無疑。

「謳歌」是以歌唱歡頌太平盛世,「謳歌」即「謳樂」,日語的「謳歌」可能以漢典為據,發展出包含「謳樂」的意涵。示意圖/日本創作歌手cisho《生命的慶典》演唱會海報

第三、日語「謳歌」一詞(讀oka)採自漢語,不只以歌咏表達讚美,還表達歡樂,日英詞典乾脆把oka(謳歌)英譯為joy(歡樂),「謳歌」即「謳樂」。

第四、日語把「謳」與「樂」連結起來,在漢文典籍有依據嗎?筆者查到南朝文人蕭統(昭明太子,梁武帝長子)所撰《陶淵明集序》裡提到「謳」與「樂」,另,三國演義第87回說:「兩川之民,忻樂太平…老幼鼓腹謳歌」,這裡「謳歌」是以歌唱為太平盛世表達歡樂,「謳歌」即「謳樂」,日語的「謳歌」很可能以此漢典為據,發展出包含「謳樂」的意涵。

第五、至此「謳樂」一詞呼之欲出,上面第二項提到有一首讚美耶穌的基督教聖詩,o-lo一詞也用「謳」開頭,那就是:「耶穌我謳樂你」(台語,藍本新詩28),台語讀為yaso-gua-olo-li(耶穌我讚美你)。

有一首基督教聖詩(台語,藍本新詩28),「o-lo」一詞用「謳」開頭,那就是:「耶穌我謳樂你」,台語讀為yaso-gua-olo-li(耶穌我讚美你)。圖/擷自You Tube頻道

結論:

「呵咾」是隨便拼湊的同音詞,「謳樂」才是台語olo的本字,這應是古代河洛或閩南地區的學者,跟古代日本學者一樣,以漢文典籍為依據去建立自家語言的詞彙,為什麼如此典雅的詞彙不用,偏要使用可能誤導民眾以為olo無字可寫的粗俗同音詞「呵咾」呢?

「樂」台語讀lok(第八聲)為何可讀為台語第二聲的lo?這就是台語仿音和變音的妙用,正如南館戲劇「亂彈」在台語讀為lan-than(音同華語「覽壇」),是仿效華語的發音而稍變音,「謳樂」也是仿效華語發音而稍變音。

以上,抛磚引玉,期盼學界能重視變音和仿音的課題,讓「呵咾」回歸正當語源和本字「謳樂」,也讓講閩南台語及客家台語的民眾對自家語言多一份敬重和信心。

論壇屬作者意見,文責歸屬作者,不代表本報立場。

您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