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糖尿病日1】18歲以上國人糖尿病普及率高達11.1%! 控糖5招降低併發症

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台灣18歲以上國人糖尿病普及率高達11.1%!醫師特別提醒民眾,罹患糖尿病可能產生視網膜病變、腎病變及神經病變等併發症。做好控糖5招、定期檢查,才能降低併發症發生。

黃星若/綜合報導
2023/11/15 18:05
台灣18歲以上國人糖尿病普及率高達11.1%。圖/shutterstock

每年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今年世界糖尿病日的主題為「可近的糖尿病照護」,並特別強調「Know your risk, Know your response」,呼籲民眾了解罹患糖尿病可能導致大小血管病變、視網膜病變,進而發生失明、腦中風等併發症,嚴重影響生活品質,應遠離吸菸、飲酒等疾病風險因子,並定期檢查血糖,若是發現血糖異常,則要儘早尋求專業醫事人員協助,遵照醫囑控制血糖並定期檢查,以降低糖尿病及相關併發症的發生風險。

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發現,台灣18歲以上國人糖尿病普及率高達11.1%,其中第2型糖尿病佔比達9成以上,而肥胖、具有家族史以及有妊娠糖尿病者都是好發族群。

糖尿病分為第1型與第2型,第1型糖尿病是一種少見的自體免疫疾病,人體製造胰島素的細胞因自體免疫而遭到破壞,造成胰島素缺乏;第2型糖尿病指的是人體因無法產生足夠的胰島素或細胞對胰島素產生阻抗,使體內血糖過高所產生的疾病。

依據國民健康署相關調查顯示,18歲以上的糖尿病病人約有5%會發生眼部病變、約10%合併腎臟疾病。慈濟醫院新陳代謝暨內分泌科主治醫師邱詮泰指出,糖尿病初期症狀通常並不明顯,但仍有跡可循,當體內血糖過高時,最常見的症狀便是吃多、喝多、排尿多卻體重減輕。他表示,現在由於健康檢查的普及,糖尿病得以更早被發現及控制,但若是輕忽症狀,血糖沒有得到妥善控制,則容易產生視網膜病變、腎病變及神經病變等併發症,10年內發生心肌梗塞的機率也將近20%,而中風的機率也會比一般人高出近3倍。

邱詮泰說,目前針對糖尿病的診斷以抽血檢驗為主,主要有4種診斷標準,前3種為8小時空腹血糖、糖化血色素、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只要單項測驗2次超標或3者中有2項超標就會被診斷為糖尿病。第4種診斷標準指的是具典型糖尿病症狀,配合隨機血糖數值200 mg/dL以上,只要符合一次即診斷為糖尿病。

非第一型糖尿病病患,治療方式以口服藥物為主,當血糖仍然控制不佳時,醫師通常會視情況更積極以胰島素或腸泌素治療。也有少數病患不必透過藥物治療即可達標,例如檢驗數值僅稍微超過診斷標準的病人,只要遵從營養師、衛教師及醫師的飲食、運動衛教,就有機會讓血糖達標,甚至回到將近正常的範圍,這種情況下只需要按時自我監測血糖並定期回診即可。

不過根據健險署統計,111年糖尿病病人眼底檢查率為45.5%、尿液微量白蛋白檢查率為69.1%,也就是仍有3至5成的病人沒有定期進行眼底與尿液檢查。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呼籲,糖尿病人應保持良好生活習慣,配合醫囑,定期接受三高、眼底、足部及尿液等檢查與按時用藥,才能有效降低併發症發生的風險。

預防勝於治療,若想減低未來成為糖尿病患的風險,邱詮泰醫師建議飲食上盡量避免精緻澱粉,增加全穀食物及膳食纖維攝取,並維持每週共15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另身體質量指數(BMI)已達過重或肥胖標準的民眾,可以適當減輕5%~7%的體重並維持,用健康的生活方式來預防糖尿病的發生。

為預防糖尿病及避免血糖控制不良造成的大小血管病變、視網膜病變、心血管疾病、腎臟病變,進而造成後續失明、腦中風、末期腎病變等併發症的發生,國健署提醒,民眾若被診斷出糖尿病,一定要及早就醫,掌握5個控糖原則並定期檢查,就能預防糖尿病與延緩嚴重併發症的發生,。

• 血糖監測:定期正確的量測血糖,確保血糖在正常控制範圍內。

• 健康飲食:均衡飲食為主,並遵守少油、少鹽、少糖及高纖飲食原則。

• 規律運動:維持每次30分鐘,每週150分鐘的身體活動。

• 控制體重:肥胖與血糖異常有關,在營養師或衛教師指導下,做好體重管理。

• 規律服藥:依照醫囑按時規律服藥,不可任意增減藥量或自行停止服藥。

您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