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文】總統候選人應給的農業承諾

農業是穩定國家經濟的基礎,下任總統應公開承諾,讓青農能安穩創業、壯農安心務農、老農安享天倫之樂,並確保民眾生活需求無虞,大家都能安心過好日子。

李武忠(農漁經學者)
2024/01/07 15:36
農業在人類生活、經濟活動及產業發展中,扮演關鍵角色。示意圖/陳吉仲粉專

農業是穩定國家經濟的基礎,對人類生活、經濟活動及產業發展扮演關鍵角色,國內農業產值雖然只佔GDP的1.5%,但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較能感同身受,這也是多數民眾不滿蔡政府施政的主因之一。

農業雖有一般的產業屬性,然因其生產經營受制於天然條件,且農產品需求彈性小,農產品市場均衡具有與生俱來的脆弱性,不能單純依靠市場機制進行供需調節,因此農業發展與農民利益保障,離不開政府層面的支持,但不能濫補。

當前台灣農業千瘡百孔,加以物價高漲和食安問題叢生,農民和消費者時刻活在憂懼之中,蔡政府大撒幣的作法如同飲鴆止渴,徒然一再錯失產業轉型升級良機。

農業發展離不開政府層面的支持,但不能濫補,否則如同飲鴆止渴, 將錯失產業轉型升級良機。示意圖/蘇貞昌粉專

為此,筆者認為,下一任總統應公開承諾,讓青農能安穩創業、壯農安心務農、老農安享天倫之樂,並確保民眾生活需求無虞,大家都能安心過好日子。

為實現這樣的承諾,避免空嘴薄舌,需要以下具體對策包括:

一、農業施政不能浮濫給「魚(撒幣)」吃,而是給農民「釣竿(技術精進、產業升級)」,同時協助農民「賣魚」賣個好價錢,實質增加農民收益。

二、全面提速輔導台灣農業,朝向智慧型農業轉型,如互聯網、5G、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慧與農業領域的融合,開發智慧種植決策管理系統等,讓農業成為富民產業。

三、培養多複合型農業人才,讓可以接受新知和善用新科技的農民,成為台灣農業的骨幹,建立韌性強勁的產業體系。

四務實看待中國大陸因素,在兼顧農民生計與國家安全之下,緩和兩岸緊張關係,為台灣農漁產品外銷創造有利條件。

五、立即停止並重新審視農漁電共生的可行性,提出具體可行實施方案,落實「養殖為本、綠能加值」的良好典範,不躁進,更不要把爛攤子留給下一任。

農漁電共生應落實「養殖為本、綠能加值」的良好典範,不躁進,更不要把爛攤子留給下一任。圖:2022.11.台南七股居民北上抗議光電過度開發/擷自公視新聞網

六、建構完善的農業應急管理體系、落實農地保護,積極推動藍色經濟,結合藍色糧倉和綠色糧倉,穩住糧安和民生。

七、加強台灣農產品外銷,公開甄選能代表台灣的種類,例如紐西蘭的奇異果、代表日本的太陽芒果、挪威的鮭魚、智利的櫻桃、韓國的水梨等,響應FAO力推的一國一優先產品 (OCOP)。.

八、積極推動台灣海洋經濟產業發展,實施多元化的海洋開發利用,並兼顧海洋生態保護。

九、落實全產銷鏈食安品質管控,讓國人安心享用優質的國產農產品。

十、在施政效率方面,用人唯才,重振責任政治,絕不容官員推掩卸責,施政不靠冰冷數據,要讓民眾有感。

政之所興在順民心,若能落實上述具體對策,將可以實現一個健康、永續和富足的台灣新農業。

屬作者意見,文責歸屬作者,不代表本報立場。

您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