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報農民曆-霜降2】霜降風颱藏 潭美來打臉?氣象署:秋颱威力強 不能掉以輕心
秋季最後一個節氣「霜降」落在10月23日,理論上將迎來秋高氣爽的好天氣,但是受到東北季風影響,北部、東北部迎風面帶來降雨,而第20號颱風「潭美颱風」也為台灣帶來水氣,北部、東北部、東半部及恆春半島可能會出現豪大雨,而在西半部地區、恆春半島及離島則將有顯著強陣風,必須注意防範。
「霜降」是24節氣中第18個節氣,也是秋天的最後一個節氣,代表天氣會逐漸變冷,即將進入冬季。有句諺語說,「夏至風颱就出世,霜降風颱走去藏」意指到了「夏至」才會有颱風,而過了「霜降」,到隔年的颱風季之前就不會有颱風了,偏偏「潭美颱風」才生成,今(23)日即會影響台灣,是否打臉古人的經驗之談呢?
2001-2023年霜降後近台颱風僅有4個 2024潭美+1 威力不容小覷
「霜降」之後,颱風是不是真的藏起來了?中央氣象署根據2001年至2023年資料統計顯示,24年之間,於西北太平洋生成的颱風共計有555個,在「霜降」之後形成的僅有84個,佔15.1%,再看24年來對於台灣造成影響的颱風共有69個,但是「霜降」之後僅有4個,佔24年全年颱風的5.8%。而對應「霜降風颱躲去藏」的另一句諺語「夏至颱風就出世」,24年來共有86個颱風生成,佔15.5%,但近台颱風僅有5個,佔7.2%。
中央氣象署氣候預報科科長羅資婷指出,「夏至」之前、「霜降」之後,對於台灣造成影響的颱風數量確實都偏少,與諺語相符合。以「霜降」為例,近24年來近台颱風僅有4個,分別為2003年11月2日「米勒颱風」、2004 年10月25日「納坦颱風」、2004年12月4日「南瑪都颱風」及2020年11月6日「閃電颱風」,其中「南瑪都颱風」是2001年至今最晚發佈警報的侵台颱風。
儘管「風颱」大部分已「躲去藏」,但秋天發生的颱風卻可能帶來驚人雨量,威力不容小覷。羅資婷表示,每年9月下旬之後形成的颱風與6-8月的颱風屬性不同,這是由於太平洋副高壓慢慢減退,颱風導引氣流相對較不明顯,影響此時期颱風的變化更為複雜,例如:颱風外圍環流與東北季風產生「共伴效應」,往往會在北部東北部帶來較大雨勢;因此近期形成的「潭美颱風」不管路徑如何變化,都不能掉以輕心。
根據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資料顯示,2004年10月「納坦颱風」時適逢大潮,再加上東北季風之共伴效應,為北台灣地區帶來強風豪雨,當時雨量主要集中在北北基、宜蘭、桃園、新竹等縣市,曾造成全台38萬戶停電,部分地區發生坡地及淹水災害,像是新北市雙溪區的防洪設施設計頻率50年不足以抵抗,導致最大淹水深度達2層樓高,還造成4人死亡、2人失蹤、104人受傷,農林漁牧產業及民間設施損失金額總計1.69億元。
同樣是颱風外圍環流與東北季風共伴效應影響,同年12月「南瑪都颱風」為北部及東半部帶來豪雨發生,當時花蓮布洛灣累積雨量達1090毫米,部分地區道路坍方,造成有2人死亡、2人失蹤,農林漁牧損失約6.7億元。
此「霜降」非彼「霜降」 台灣平地少見霜
現代人提到「霜降」,第一反應是火鍋店裡的「霜降牛肉」,其實兩者完全無關。從字面上來看,「霜」是指氣溫下降,露水在地表凝結成霜,而「降」並不是從天上降下。
簡單來說,「霜降」可說是「寒露」進階版,只是溫度更低而凝結成霜。「霜」是由冰晶組成,和「露」的出現過程是雷同的,都是由水氣凝結而成,差別為水蒸氣液化成「露」的溫度高於冰點,而水蒸氣凝華成「霜」的溫度低於冰點,因此只有近地表的溫度低於攝氏零度時,才會結霜。
由於台灣溫度很難降到攝氏0度以下,除了高山地區以外,幾乎看不到霜。在「霜降」時期,天氣變得比較冷,冷空氣和東北季風更強,影響北部、東北部氣溫更低,風速增強,夜晚的輻射冷卻加上冷空氣的影響,日夜溫差會較大,不過在背風側的南部地區比較不受影響,氣溫有時還會高達30度。
在台灣如果要看到霜,時間大約會是在12月到隔年2月份的寒冬時期,這時較常因為強烈大陸冷氣團或寒流等級低溫,但若是發生在春季,低溫事件常會導致更嚴重的災損。2020年4月,中部地區就曾出現大規模的茶葉結霜災情,這是因為夜晚天寒結霜,但日出以後太陽照射,結霜的茶葉表面與嫩芽直接被太陽曝曬,會出現捲曲焦黑而枯萎,造成嚴重的茶葉傷害;類似事件也曾發生在2015及2017年的4月份,均造成梨山茶區的嚴重茶損。
九九重陽登高望遠賞芒花 注意溫差
根據氣象署統計,臺灣各氣象站氣溫開始低於中位數的日期,大約是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之間,也就是指「霜降」之後台灣就要進入比較涼冷的半年。這段期間九九重陽節才剛過,正是秋高氣爽的天氣,許多人也開始走出戶外,登高望遠。在台灣地區,「霜降」後正是賞楓葉、觀芒花、品白柚的好時機,不過除了南北溫差較大,日夜溫差也相對明顯,外出需適時增加衣物,避免著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