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意論壇】 後盾或側翼?綠營支持者該以什麼角度與民進黨互動

我們希望,民進黨能召喚更多支持者做為「後盾」,但若是一昧乞靈於利益價值的分贓,而不重視理念價值的共識,那麼,亦將如林濁水所言:「終究是一個有側翼無後盾的隊形」。

賴其瑋(公投盟監事)
2023/02/01 10:00
側翼、網軍、社群認知作戰狂魔亂舞,朝野黨派都想藉此操控選舉結果。圖/徐巧芯粉專

自九合一選舉後,就有相當多針對本土政權為何大敗的檢討,其中一種論點是檢討「側翼」;一般認為「側翼」指的是,非正式黨公職、甚至連黨員都不是的支持者「群體」,常被所謂的名人或不具名的粉專所製作的圖文或影片煽動,在沒有求證真偽或立論洽當與否的情況下,即率爾認同乃至隨之起舞的政治傳播現象。

這一套傳播現象的起源,大致可見於2018年選後;民進黨意識到網路社群的經營,選舉時謠言漫天,卻常常因為第一時間澄清太慢,或澄清的訊息無法傳達至基層,導致政府威信受打擊,於是在選完的隔年,針對友好的網路社群經營者,進行了溝通與組建。

2018年選後,民進黨意識到網路社群經營,於是針對友好的網路社群經營者,進行了溝通與組建。圖/pexels

姑且不論2020蔡英文高票連任是否代表上述模式奏效,至少已經讓國民黨意識到,2022年必須改變戰術,才能將民進黨的網路戰術壓到最低,而讓他們慣用的負面選戰發揮最大效果。

首先,國民黨對泛綠支持群體進行標籤化,無論有沒有參與上述聯絡關係組建,一概妖魔化為「側翼」,這意思是,該群體為執政黨所做的政策辯護,都是偏頗的,且轉貼這些圖文者都是未經思考的,這麼一來,當有輿論質疑或支持者要澄清假訊息時,就會被圍堵在有限的綠營支持者群體中。

下一步,是在選戰過程中,讓這樣的言論封鎖在固定的支持者群體中,甚至連內部偵錯機制都失靈,也就是說,一旦(民進黨)黨籍立委有異見或回報不利選情的消息時,往往會被煽動、攻擊或出征,在支持者群體裡形成槍口對內、網內互打亂象。

國民黨把所有泛綠支持群體予以標籤化、妖魔化,不分青紅皂白一律將其打成狂熱偏激、非理性暴力的側翼網軍。圖/中國國民黨官網

我們當然肯定民進黨檢討反思,正如民進黨檢討報告所言「無論如何,這些支持者的聲音必須珍視,而且不該讓他們灰心。」但我認為還要另做補充:

第一、民進黨應當體認到,政黨運作僅能局限於政治運作,無法面面俱到,在實務末端,仍需要與社會進行有意義的對話,才能了解政策的盲點。

而就政治動力來說,政黨也需要具有動員力量的公民團體,在選戰期間參與、動員以及為政見背書,這樣才是政黨與社會互動的長久之道。

第二、政治就是權力分配的藝術,提出符合台灣常識的理想與願景,選民才能從不同政黨中找到鑑別的空間;有明確的大方向綱領,才能凝聚帶動社會繼續前進的共識,進一步建立政治社會(上至總統,下至村里長、各層級黨公職)與公民社會(公民團體乃至大環境輿論)的溝通框架。

過去,公民團體與個別的先進,多為同樣出身街頭、以社運起家的民進黨的堅實後盾,那個環團、勞團、台獨團體與民進黨同心協力的年代,讓人懷念,但我們也要注意,那個年代是建立在彼此對未來都有清楚願景綱領,才有合作的本錢。

過去公民團體與個別的先進,多為民進黨的堅實後盾,那個彼此同心協力的年代,讓人懷念。圖:1987年「519解嚴大遊行」中掛在蛇籠上的民進黨黨旗/民報資料照

在今天看來,上述框架更是難能可貴,因為從2022年選舉中,我們體認到,認知戰已是現今民主最大危機,謠言很容易被觸發成公關災難,使得主事者難以評估哪些正進行中的議題,有爆發成危機的風險,而這部分就是公民社會行動者引導議題時,必須覺察「敵意」可能出現之處的功課了。

最後,我們仍然希望,民進黨更積極地召喚更多深耕基層的支持者做為「後盾」,因為只有以開放的心、廣結共同價值的公民後盾,「側翼」才能發揮擴張影響力的效果。

然正如近日林濁水先生所言,如果當前的執政黨一昧乞靈於利益價值的分贓,而不重視理念價值的共識,那終究會是一個有側翼無後盾的隊形。

論壇屬作者意見,文責歸屬作者,不代表本報立場。

您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