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壇】詞彙音義蛻變:台語量詞「般」/pái/的失落
「般」字台語文讀音 [pan],白話音 [puann] 同「搬」(搬厝);另有一音用在數詞,如宋代《集韻》「數別之名」的記載,它是台灣話的日常用語,經過在唐山福建千百年詞彙發音的蛻變與文字脫離,久久找不到此字,它的偏離發音是/pái/ㄅㄞˋ/,筆者對這個漢字音的追蹤有20年以上,苦惱找不到答案,直到今天有機會在此確認研討,並伸論承襲古漢語中台灣話詞彙的音義雙重蛻變,致使探索漢字語源的困難。
話說多年前在一次世界台灣同鄉會上,某位同鄉提到台語「一次」的同義詞常用「一kái」,音同「改」/ㄍㄞˋ/是受到日語「一回」/it-kai/發音的同化,因此使我思考起更普遍的「一 pái」到底是那一個漢字?近日我最大的台語課題是「文白異讀」的現象,這個問題非常複雜,如我論斷「拾」字是白話 [ khioh],僅是搜索一字須要百般思辨。
我將文白發音關連的初稿寫成長文,因為涉及全體漢字無法定奪何者為先,漢字雖然影響漢語至深,但是語言先於文字是事實,近日在YouTube頻道看到至少有兩個節目討論「不、弗、毋、勿」等否定副詞的台語用法,涉及「不」文音是[pùt]白音是[m-]的討論,文音「不」是「弗」的借音字云云,使探索文白異讀的語言歴史時序疑問更難解。
台語的文白異讀可明顯看到一則規範,如[-an]文讀韻尾可簡易的插入u介音變成 [-uann],鼻音化;此類 an > uann的詞例可以羅列數十個常用字,最簡單的「安」有「同安」地名俗叫/tàng-uann/ 或「菜單」/tsái-tuann/ㄘㄞˋㄊㄨㄚ,這系列的韻變,我認為文讀音先於白話音。
如此簡單的規範之外,卻有an/ㄢ及eng/ㄣ或ㄥ的文白韻變,尚有可能音義雙重的蛻變,如教育部建議的「囂俳」語源是「花斑」(註1)。這個研究的an「ㄢ/安」音韻尾的歧異蛻變則是:-an > -ainn > -ai第一段插入”i“介音鼻音化,第二階段再失去鼻音保持複元音,由繁入簡。
言歸正題,感謝上例的提醒,「般」字的白話音有歧異的[pái]/ㄅㄞˋ/常用數詞,並衍生重要的詞彙「現般」kén-pái 音義蛻變的台灣話;這個台語特有的詞彙(有别於佛教術語「現般涅槃」)含義比較複雜,可能的漢語普通話是「現在又是每次這般的」的意思,英語有常用報章雜誌文詞說「time and again(一次又一次)」最接近台語話意。
「般」字的文白變音常例如下:
pan > puann 如「這般」chit-puann,「一般」it-puann;另一歧異的白話音:pan > painn > pai「一 pái」量詞;次數。「現般」hen-puann(文)> ken-pái(白)「現」字h聲母作h > k的小舌音(velar喉音?)移動是常態。同理,如台灣俚語說「那一行的?」 (那一夥)說/To-cit-kainn-a ?/佗一行也?
這個「般」多義字在近代漢語普通話已不作量詞用,又與成語「一般」衝突,在語言學上就會自然失落了,台語的「一pái」也就找不到字源正是如此(註2);此外,每般、前般、後般等文語白話均是台灣日常生活用語,「般」字在漢語是重要多義詞,在農業社會的台灣,節慶(festival) 的活動叫「迎鬧熱」,這時叫「鬧熱般」/nàu-lìet-pái/!
寫到此,想起語言的變化多端費解,與漢語「每般」相等的日本話「每度」maido,日本便飯食堂在餐後,店員送客時說:「Maido!Maido!」就是「每度感謝光臨(毎度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した)」的省語,甚至在大阪常聽說「大大的!」Oh Kini!日本關西地方腔。
上述特殊台語「現般」的語源,華視《台語字真趣味》主持人說要寫作「見擺」,我感到「疑虐」(諧謔?),不/m是真趣味!其他創造奇怪的漢字如「歪哥𢲲(扌艮卩)斜」(歪復池差?),敢不會「見笑」大方?詞彙音義蛻變過程百般千奇,因此「見擺」真趣味有問題!難怪台語文書化面對困難的無奈,擺腳擺手了!
註1:見《民報》字例:還、哼、天、甜、園、嬰、添、錢、羮、垠等
註2:見中研院《台語辭典(台日大辭典台語譯本)》編號13602 或查「回、次、遍」等字。
論壇屬作者意見,文責歸屬作者,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