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都拉斯蝦產業慘跌背後,台灣媒體沒說的另一面

台灣媒體密集報導宏都拉斯白蝦出口崩盤,指向與我國斷交與中國失信為主因,但實際上還包括氣候災害、成本上升與墨西哥市場流失等多重因素,報導內容存在過度簡化與政治化問題。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2025/05/16 20:07
宏都拉斯白蝦出口困境確實存在,但若僅以政治立場作為分析基礎,忽略氣候、成本、國際政策等關鍵面向,恐難還原事件全貌。圖/陳賜哿攝

自 2023 年與台灣斷交、轉向與中國建交以來,宏都拉斯白蝦出口量大幅下滑,引發國內媒體密集報導。不少新聞以「中國跳票」、「蝦農後悔」為主軸,建構出一幅外交失策導致經濟災難的畫面。然而,這樣的敘事是否全面?在大量報導背後,真相可能比我們以為的更複雜。

台灣媒體報導逾 70 則,卻幾乎都說同一件事

根據《全民查假會社》統計,自 2023 年 3 月台宏斷交後,僅《自由時報》一家媒體就產出超過 70 則與宏都拉斯白蝦相關的報導,平均每月都有新訊息。然而,這些報導多半聚焦於三大訊息:

  1. 中國未履行採購承諾
  2. 宏都拉斯蝦農「後悔」與台灣斷交
  3. 宏都拉斯有意重返台灣市場

從表面看似新訊息,其實多數內容都引用相同的數據、官員說法與背景資料,形成「冷飯熱炒」、「以量制勝」的新聞操作,卻忽略深入分析出口下跌背後的多重因素。

蝦產業滑落真相:氣候、價格與墨西哥缺席

根據宏都拉斯「全國水產養殖種植者協會」數據,2024 年第一季白蝦出口量僅為 380 萬磅,相較前一年同期的820 萬磅幾乎腰斬。出口台灣的數量也從 2,400 萬磅暴跌至 935 萬磅。乍看之下,台灣斷交似乎直接造成出口崩跌。

但事實上,宏都拉斯當地媒體如《Proceso Digital》、《先驅報》等指出,造成產業困境的原因包含氣候異常、洪水災情、飼養成本升高,以及最關鍵的:墨西哥市場關閉。

根據資料,墨西哥原本是宏國白蝦第二大出口市場,占出口總值近 24%、出口量近 27%。2023 年墨西哥政府因防疫與政策調整中止進口,造成的打擊甚至不亞於失去台灣市場。但此重大資訊,卻在多數台灣媒體報導中被淡化或完全忽略。

中國市場「低價競爭」,業者進退兩難

對宏國蝦農來說,中國市場並未如預期成為救世主。宏國業者指出,中國的收購價每公斤比台灣低 3 美元,不但利潤微薄,甚至連成本都無法打平。2023 年底,白蝦產區又遭洪水侵襲,多家廠商倒閉,整體出口生態雪上加霜。

宏國政府雖持續與中國談判並參與國際漁業博覽會,甚至成功爭取部分關稅減免,但根據《Hondudiario》報導,去年原預估可外銷 250 個貨櫃的白蝦,實際僅達成 2 個,與預期落差極大。

單一敘事框架可能誤導讀者

從媒體生產邏輯來看,大量重複性報導可提升點閱率與流量,但若缺乏多元角度與深度分析,反而可能讓讀者誤以為事件單一、結論清晰,實際卻忽略關鍵因素。

宏國媒體在報導中清楚點出出口困境的多重成因,從氣候災害、價格競爭到區域市場流失,說明問題複雜性。但台灣媒體卻普遍將報導聚焦在斷交與中國失信的單一敘事上,過度強化外交與政治視角,忽略其他產業結構問題。

新聞應該告訴我們什麼,而不是只告訴我們想聽的

宏都拉斯白蝦產業的困境是真實的,失去台灣市場當然也是一環,但這只是其中之一。當台灣媒體報導量遠超當地媒體,卻在內容上出現失衡與簡化,反映出的是台灣媒體環境中「議題濃縮、立場強化」的現象。

在閱讀這類新聞時,讀者需要的不只是頻率與數量,更需要來自多個角度的資訊與查證,才能真正理解這場外交與產業風暴的全貌。

您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