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新聞列表/ Related News
戴仁壽在台南新樓醫院服務期間,陸續接觸到痲瘋病患,他發現這些病患,幾乎是被家庭、被社會遺棄,最弱勢的一群。
他心想:「我們真的只能束手無策嗎?」
結束在新樓醫院的任期,當時恰好妻子的健康狀況不好,他利用機會回到英國繼續進修;戴仁壽接連通過英國皇家外科院士考試,並在倫敦醫院取得教職,他沒有安於現狀,反而再度來台。
回到台灣之前,戴仁壽到印度拜訪了痲瘋病的權威,梅爾博士(Dr.ErnestMuir),向他請教痲瘋病的藥物治療及療養院的設置。在印度,戴仁壽看到痲瘋病患不是躲在陰暗的角落,他們能夠自己從事農耕、樂活永續地自給自足,這帶給戴仁壽很大的震撼與啟發。
1924年戴仁壽擔任台北馬偕醫院院長,他求助「英國癩病救治會」,希望能夠成立專門防治痲瘋的機構,3年之後,馬偕醫院在巨大的抗議聲浪中,成立「台灣第一間癩病專門診療所」,收治痲瘋病患。
戴仁壽(右穿白袍者)成立「台灣第一間癩病專門診療所」。(圖/樂山園)
戴仁壽認為成立專門診療所,只是一個起點,他的內心早已構思照護痲瘋病患的藍圖,他希望能夠成立「痲瘋專門醫院」!
當時台灣仍是日本時代,日本政府對戴仁壽醫生收治痲瘋病患的努力相當重視;戴醫生也開始找尋適合設立的地點。1928年戴仁壽在新莊迴龍一帶的山坡地,找到合適的地點,也獲得日本官方的許可與核准。然而,眼看就要開始動工,日本官方卻突然宣佈將接手興建公立痲瘋病院-「樂生療養院」。
戴仁壽雖然感到不平,但是他沒有氣餒,繼續找合適的地點,最後才決定落腳於台北八里。
「這次有好消息⋯⋯昨天已經買了一處可以建我們盼望給痲瘋病患者住的地方⋯⋯位置是在觀音山下西南方,很美,水源富,有四甲多的田、十四甲多的山,是很好的山⋯⋯」戴仁壽選定地點後,興奮地這麼說。
然而,八里居民得知當地將興建痲瘋病院後,擔心影響地價,也害怕會被傳染痲瘋病,發起激烈反對抗爭,抗爭持續了超過一個月,最後在戴仁壽醫生對環境衛生的保證之下,麻瘋病院才得以續建。
八里居民抗議痲瘋病院設立。(圖/樂山園)
從戴仁壽醫生開始起心動念、募款、找地到興建,經過超過10年的時間,1934年,這間專門收治痲瘋病患的醫院終於落成,命名為「樂山園」(HappyMount)。
「我們要建的不是一間醫院,而是一個庄社,一間一間,讓患者住在那裡,就像在自己家裡⋯⋯可過如在社會一般的生活。」戴仁壽將之命名為「樂山園」,是希望這裡能「成為痲瘋患者的家園」,而非只是一般的治療醫院。
戴仁壽夫婦一手創立「樂山園」,民眾擔心被傳染,少有人願意來這裡工作。園區收治數十位痲瘋患者,除了醫療業務,也要負責大大小小的事務。當時戴仁壽還是馬偕院長,大部分的護理工作都由戴夫人瑪嘉麗來張羅,戴夫人無怨無悔付出愛心來照顧這些弱勢病患,為了成全先生照顧患者的心志與使命感,她甚至毅然地動手術將子宮切除,徹底放棄當母親的權利。
2年之後,戴仁壽決定辭去馬偕院長職務,全心全意都投入樂山園,他希望能夠照顧這些社會最弱勢的痲瘋病患⋯⋯
八里樂山園是由戴仁壽醫師夫婦一手創立。(圖/樂山園)
強調「自治」、「自養」和「樂活」的樂山園,就像痲瘋病患的家園,而戴仁壽夫婦就是樂山園的大家長,希望家人都能夠「健康生活」;然而,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戴醫師夫婦外國籍的身份格外敏感,最後竟遭日本政府驅逐出境。
不捨之下,戴仁壽夫妻回到出生地加拿大,到多倫多的醫院工作;但是他最掛心的,還是台灣。
戰爭結束後,台灣政局也發生鉅變,國民政府接收台灣,八里「樂山園」竟被國民政府「公地放領」;眼看一手催生的家園就要不保,戴仁壽醫生回到台灣,在他積極奔走下,終於保住「樂山園」的產權,為這些弱勢的痲瘋病人守住這塊寧靜的家園,長期積勞成疾,操勞過度之下,戴夫人病逝⋯⋯
隔年,甫失去終生伴侶的戴仁壽醫師要返回加拿大處理要事,途中卻罹患急性盲腸炎,併發嚴重致命的腹膜炎。
在生命最後一刻,戴仁壽醫生交代船長:「如果我過世了,請把我的遺骸運回台灣,我的骨灰要葬在台灣⋯⋯」
船長依照戴仁壽醫師的最後遺願,很有道義地將他的遺體運回台灣,也按照他的心願,將他的骨灰安葬在台灣。
在八里樂山園內有一個紀念碑,碑文寫著「誌念故醫學博士戴仁壽暨夫人」⋯⋯
感謝他們一輩子對這些弱勢病患的無悔付出⋯⋯
戴仁壽醫師夫婦紀念碑。(圖/樂山園)
戴仁壽夫妻一生努力為被社會遺棄的痲瘋病患,蓋一個家,儘管遭逢來自經濟、政治等龐大的壓力,他們窮盡一輩子的力量,也要守住樂山園這個家,直到生命最後一刻!
「幫助最需要幫助的人」是戴仁壽醫生的一生志向。直到今日,八里「樂山園」已成為「樂山教養院」,這個曾經是數十位痲瘋病患的家園,如今已是一百多位身心障礙天使最溫暖的家,提供二十四小時全時照顧。愛是永不止息,我們一定要將戴仁壽醫師的這份愛,持續傳下去,幫助最需要幫助的人!
【相關連結】
張肇烜醫師 臉書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