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壇】砸30億緩解急診壅塞 是解方還是權宜之計?

衛生福利部近期針各地醫院急診壅塞問題,提出兩項新措施,一是撥款 30 億元提升急診給付標準,二是建立「民眾版就醫指引」引導患者適當就醫,落實分級醫療制度。
分析該兩項措施不難發現,衛福部只是以財務與管理手段暫時地緩解問題,對於長期結構性問題,完全沒有對症下藥,非但無助於解決眼前的醫療困境,甚至可能加劇醫療危機。
急診撥款30億元/錢從哪裡來?
衛福部計畫為急診撥款 30 億元,以解決急診人力吃緊、醫療資源匱乏問題,但這筆費用若是來自於健保總額制的內部調整,亦即不是新增補助(預算),也只是「挖東牆補西牆」財務運作結果,必將壓縮其他科別的醫療資源,甚至影響其他非急診領域的給付標準。
此外,造成急診室危機之根源並非單純的財源不足,而是第一線醫護環境惡劣,工時長、待遇不符風險與負荷、醫糾風險高漲等許多問題,導致醫護人員大逃離,政府拿不出解決方案,反而期待透過財務調整來緩解急診壅塞,這種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思維,根本沒有面對問題核心。

虛應故事的「民眾版就醫指引」
衛福部擬透過「民眾版就醫指引」來引導民眾選擇適當的就醫路徑,然而,分級醫療之所以有問題,並不是「民眾不懂」,而是缺乏制度約束與誘因,以致分級醫療從未真正落實。
由於基層診所與地區醫院資源不足,病患對其沒有信心,因此,民眾即使是輕病仍直奔醫學中心,其實,造成大醫院人滿為患最主要原因,是現行健保制度未足夠提供誘因,讓不同層級的醫療機構引導患者轉診,而是放任民眾在各級醫療機構間自行選擇,使得醫學中心門診與急診過載,導致惡性循環。
但對於民眾無論大小病都往大醫院跑的就醫習慣,衛福部完全忽略「使用者付費」與「強制分級」等有效的手段,只想用一紙「民眾版就醫指引」來改變民眾就醫行為,顯見根本不想也不敢面對問題,遑論解決問題了。
衛福部若有決心落實分級醫療,應設立明確的財務機制,例如針對未經轉診直奔醫學中心看診(含門診與急診)的患者提高部分負擔,或明文限制某些輕症患者不准進入醫學中心,而不是僅靠「建議」或「指引」做口號管理。

健保總額制度:壓垮醫療體系之首惡
除急診壅塞與分級醫療失衡,台灣醫療體系面臨的最大問題之一,是健保總額制度。健保自實施總額支付制度後,醫院收入並非來自市場供需,而是受限於政府分配的預算,在總額不變之下,醫療機構只能透過增加服務量來維持收益,以致醫護被迫承受更大的工作壓力,但薪資、工作環境與醫療品質,卻未能成正比例成長,反而因為總額限制,醫護人員的勞動條件日益惡化。
健保總額制導造成醫療人力外流、基層醫療崩壞,甚且影響年輕世代投入醫療行業的意願,過去幾年來,許多醫師轉往醫美、私人自費醫療,有人甚至乾脆離開台灣,這不只是「個人的選擇」,而是整個制度已經讓「第一線醫療」變成不具吸引力的工作。
政府必須正視健保總額制度已不符合現實需求的事實,改採更具彈性的支付方式,例如根據不同醫療項目的成本與需求進行動態調整,甚至允許醫療機構在保險支付外,提供合理範圍內的自費服務,以確保醫療體系的財務永續性。
政策 決定醫療環境的未來
國內醫療體系的問題早已超越急診壅塞,涵蓋了醫護人員的工作環境、薪資待遇、醫糾壓力、分級醫療失衡等結構性問題,但衛福部只想透過資源重分配暫時平息眼前危機,迄今未提出任何結構性改革方案,如此只會延誤「搶救」時機,讓醫療體系問題趨惡化。
政府應勇於面對核心問題,採取更具決心的政策,包括終結健保總額制度、改變健保支付制度、改善醫護待遇、甚或考慮引入急診部分負擔制度等,以俾真正解決醫療體系的結構性問題,而非依靠短期撥款與口號來應付危機。
論壇屬作者意見,文責歸屬作者,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