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文】台語 /ting3-tann5/(重耽/錯誤)的語源疑是「纏耽」

台語「重耽」常用於指「纏錯耽誤」。疑源自「纏耽」倒裝詞,意義偏向因糾纏而延誤,與漢語成語「耽纏」沉迷義不同。音義與構詞在閩語中尚有討論空間。

陳存
2025/07/07 05:59
「重耽」疑為「纏耽」倒裝詞。圖/翻拍【大新店地方新聞】寶島臺灣話單元

最近在網路上數度看到探討台語白話「重耽」/ting3-tann5/ 漢字構詞的問題。我的瞭解發音/tìng-tã/,或做/ting3-tann5/ 的話意是文詞「纒錯耽誤」的意思。台語白話有「糾糾纒」/ko-ko-tinn5/、「七纒八纒」,或是「纏腳絆手」的成語。劉辰雄編著《台語通俗字典》記載「七耽八耽」,並有「相重耽」一句話。「重」字的白話音如舊台北縣的「三重埔」老地名,或是「一重二重」的層面用詞等等,據此白話音義「相重」應該是「相纒」的意思。簡單的說,白話發音「重耽」老輩的常用詞即是「錯誤」的意思 - 作文書語「纒錯耽誤」的省語,或是相纒而耽擱的意思。這個推論的另一依據是它的否定詞「無纏耽」比較常用。

網路搜尋以後,發現漢字的成語有「耽纏」一詞,它是沉溺迷戀或是熱中(英語indulge) 的意思,此語「耽」字比較著重它的本羲 ,複合詞「纒」後置修飾前字 - 執念嗜愛而糾纒成癖。如此,「纒耽」或許可以看作既有成語的反置詞(倒裝句),但是意思是因爲纒錯糾葛而耽誤,詞義有别。不少台語類似中國古成語的倒裝句,意思卻是有偏差。在英法語中,同字源而意義分歧的語𢑥也不少。

「耽」白話音 /tann5/ 與「纒」/tinn5/ 構詞「纏耽」,為何走音作/ting5/ 如「重」音,難於解釋,但是兩音可以相通,字例有「嬰」、「平」、「青」等詞彙的文白音變化,其他有「程」、「庭」、「鼎」… 韻尾鼻化互通。網路字典上,在閩語方言的廣大領域內,有白話「纏」、「重」兩音接近的例子。漢字三要素注重「形音義」俱全,「重耽」也許勉強可以釋意作複次延期耽誤或是嚴重耽擱的意思,但是構詞語法生疏難於理解,在漢語的世界裏不容易有共識難得瞭解。綜合以上的闡述,教育部的常用詞辭典載有台語「重耽」一語,它的正確漢字可能是「纏耽」。

您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