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奕軍專欄】川普施政重點「大而美法案」爭議難平


美國總統川普的「大而美法案」7月3日在美國國會眾議院以218票對214票通過。
路透社報導,白宮表示川普將於7月4日美國獨立紀念日假期當天簽署該法案,使其成正式法律。
「大而美法案」(Big, Beautiful Bill,簡稱BBB)為川普施政理念重心,由於規模龐大且相當複雜,加上時程急迫,近期備受爭議,其影響不僅限川普於美國內政,甚至波及國際政經局勢。
該法案是美國第119屆國會提出的一項預算調和法案,旨在延續川普於前一任期2017年的大規模減稅政策,並且調整政府支出。這項法案主要涵蓋稅改、削減社福支出與醫療補助(Medicaid)、移民與邊境安全、增加國防支出等面向,在美國政壇引起極大爭議。
共和黨議員大多認為該法案將降低美國各階層稅收,刺激經濟成長。共和黨籍聯邦眾議院議長強生(Mike Johnson)更形容該法案是「經濟的噴氣燃料,所有人都將受惠。」
雖然部分共和黨眾議院議員對此長達869頁的減稅法案的預算規模,以及可能衝擊健保而擔憂,甚至曾經有十幾名共和黨議員威脅要投反對票,幾經周折,最終眾議院220位共和黨議員只有2人投下反對票,而其中一位肯塔基州的保守派議員馬西(Thomas Massie),則是認為該法案削減開支不足,力道應該更強。
刺激經濟、大幅提高國安資源
「大而美法案」主要優點,一般認為包括尋求2017年的減稅與經濟刺激永久化措施,降低公司和個人所得稅稅率、提高標準扣除額及家庭稅額扣抵,減輕多數納稅人稅負,其中擴大兒童稅額抵免將惠及4000萬家庭;鼓勵工作(設置Medicaid工作條件)減少白吃午餐;強化邊境安全與移民執法、增加國防開支,包括1500億美元軍費以及約700億美元邊境安全預算,大幅提高對國家安全的重視與資源。
對中產階級與勞工的支援方面,提高SALT(State and Local Taxes
,州稅與地方稅)之扣除上限為地方政府開源、家庭孩童稅額抵免、推動有助於中低薪家庭的儲蓄帳戶等。此外,白宮宣稱透過淘汰重複政策、工作條件限制等措施,可以實現至少1.7兆美元的強制性開支。
「大而美法案」主要被批評點則包括削減社會福利以及醫療補助支出、不利新能源產業、大幅增加國債負擔恐擠壓公共投資、財富分配傾向不均、司法制衡權力遭到削弱等等。
其中,該法案備受社會擔憂者包括,大幅提高債務上限和擴大赤字引發對美國財政健全和可持續性的更多質疑;減稅惠及富人,而大量削減一般社會福利,例如Medicaid減幅18%,SNAP(食物券)恐削減兩成,預計未來因此失去健保或餐券資格者多達1700萬人;削減社福支出影響1200多萬低收入及身障民眾之保險保障,衝擊大量弱勢群體,恐加劇貧富差距。
對綠能發展支持者而言,「大而美法案」取消潔淨能源抵免與電動車退稅,挫傷綠能產業,轉向化石燃料,被批評斷送美國未來相關產業競爭力。
在美國財政赤字急劇擴大方面,預估該法案導致十年內新增約2.6至3.4兆美元債務,國債占GDP比例將攀升。
貧富爭議恐將如影隨形
此外,該法案民調支持率普遍偏低(約三成贊成五成以上反對),顯見政治風險與民意挑戰,包括曾戮力支持川普的馬斯克(Elon Musk),以及主流財經界強烈反對,馬斯克甚至譴責為債務最大的法案、美國恐隨之破產。
而法案在參議院以些微優勢通過,顯示部分溫和派共和黨議員反對削減社會福利,但另有保守派共和黨議員則認為減支力度不足,可見共和黨內部分歧。民主黨議員幾乎一致反對該法案,並視之為反對川普、攻擊共和黨的主要發動機。
民主黨眾議院領袖傑福瑞斯(Hakeem Jeffries)在長達近九小時演講中批評「這項法案的重點,以及削減措施將傷害所有美國人的理由,就是為富翁提供龐大的減稅。」
在對國際關係潛在影響方面,雖然參議院版本刪除了原草案中具爭議性的第899條「報復性稅制」條文(反制未配合美國企業稅務政策的他國),但該法案可能對美國國際貿易、美元匯率以及全球資本流動影響深遠。
總體而言,「大而美法案」旨在透過減稅和強化國家安全來刺激經濟和鞏固支持者,是川普推動其核心施政理念的具體化重心,然而由於其規模龐大,與對財政赤字、社會福利和環境政策的影響可觀,也使其成為美國目前最受爭議的法案。這項規模龐大且具爭議的稅改與支出法案,試圖延續並擴大川普第一任期減稅政策,並強化國防與邊境安全,但同時也帶來沉重的財政負擔及社會公平疑慮,未來實際執行爭議恐如影隨形。
專欄屬作者意見,文責歸屬作者,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