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勇敢正視安倍的實話,為台灣作個好的選擇

「維持現狀」並不是台灣最好的選擇,不過是穿上衣服的「與中國統一」,也是為什麼前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投書外媒 表示,如果中國入侵台灣,台灣會比烏克蘭更孤立無援。

蔡嘉凌(曾任社工、紐約台僑)
2022/05/08 09:20 2022/05/08 09:30
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與美味的台灣鳳梨。圖/取自安倍IG

一直以來,台灣不被國際承認的困難和被中國霸凌的重要原因,是因為我們接受中華民國憲政體制,作為中華民國。

雖然,近年來我們終於有了一個多數台灣人願意接受的稱呼──中華民國台灣,但實際上,我們的正式國名仍為「中華民國」,國際上的正式國名是「Republic of China」,絕對不是台灣,更不是中華民國台灣。這就像我的法定姓名是蔡嘉凌,翻成英文是Chia-Ling Tsai, 雖然90%的外國人都以我自己取的英文名字Doris來稱呼我,但正式情況,如:上學、就業、住院開刀等等,能用來登記使用的就只有Chia-Ling Tsai,自己取的英文名字,永遠是不具法律效力的小名,除非,我正式改名。然而,我們實在可憐又委屈,不只很多國際或區域性組織我們無法參加,就算可以參加,卻不能用正式國名──中華民國,大多數的時候都要用中華台北或台澎金馬之類的名稱,而不是台灣。

那麼,為什麼在國際上我們被稱為台灣呢?因為這世界只能有一個中國啊,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 (People’s of Republic of China),在法理上已取代「中華民國」的唯一中國。不過,因為中華民國流亡到台灣,透過統治著台灣,中華民國的憲政體制得以繼續存活。這樣的事實,讓國際社會不能全然否認在中華民國憲政體制下的台灣,但也不能承認一個在法理上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的「中華民國」,所以,就稱呼這塊土地的名字(台灣)吧。

因此,要結束這種委屈又困難的處境,絕不可能是從外改變──要國際承認中華民國,而是要由內(我們)來解決自己的主權法理問題。

關於台灣的主權地位,長久以來都停留在「台灣是歸還中華民國」或「台灣地位未定」的爭論。近來,另有個論述──《舊金山和約》(1952)生效後,讓台灣的國際法律地位暫時未定,但經台灣人民奮鬥努力,以「有效自決」,讓台灣變成一個主權獨立、與中國互不隸屬的國家。這看似明亮而有力的觀點,卻讓我們更難以被國際承認與陷入更大的危險。

依《國際法原則宣言》規定:「根據聯合國憲章所尊崇之各民族享有平等權利及自決權之原則,各民族一律有權自由決定其政治地位,不受外界之干涉,並追求其經濟、社會及文化之發展,且每一國均有義務遵照憲章規定尊重此種權利。」所以,確實,擁有公民選舉權的台灣人就是生活在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

然而,我們是在中華民國憲政體制下實行公民權,選出來的總統是中華民國總統,表示我們選擇與決定繼續接受中華民國這個憲政體制。而且,在2018年舉行的「以台灣為名申請參加2020年東京奧運」的公投,我們再度向世界傳遞了我們接受「現狀」──我們是中華民國,不是台灣。其實,這算是坦白而一致的行為,因為從總統直選以來,經歷兩次政黨輪替,我們都沒有朝「制憲正名建國」的方向前進,不論是所謂本土政黨的民主進步黨,或是大多數的台灣人,都選擇「維持在中華民國憲政體制的現狀中」。換句話說,我們一直「有效自決」要待在中華民國憲政體制裡。

可是,當這樣的「有效自決」與國際法理上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已取代『中華民國』」相遇時,是連《舊金山和約》之「台灣不是歸還中國,台灣地位未定」的法理效力都難以給予我們保護,反而是更加危險,因為我們以「有效自決」為台灣未定的地位做了選擇──選擇了中華民國,接受了以「為因應國家統一前之需要」來開頭的《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這就是同意要與中國統一,不是嗎?這不就是自決「自我奉贈中國」嗎?

所以,繼續「維持現狀」其實並不是台灣最好的選擇,不過是穿上衣服的「與中國統一」,也是為什麼前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投書《洛杉磯時報》 (Los Angeles Times)會表示,如果中國入侵台灣,台灣會比烏克蘭更孤立無援。因為烏克蘭是個獨立的國家,但台灣不是,中國的領導人可以聲稱,中國發動對台灣的任何入侵都是鎮壓其地區裡反政府活動的必要行動,因此,這樣的行動不會違反國際法, Op-Ed: The U.S. must make clear it will defend Taiwan against Chinese invasion - Los Angeles Times (latimes.com)

那麼台灣有什麼選擇呢?

最近我知道了一個新主張:「一個中華,兩岸統合」。老實說,我不知道一個專制極權的共產國家,有著極度殘暴又愛說謊的政府,要如何讓人信任?能如何安全地與他們統合而不會變成統一?

只有「制憲正名建國」了,這才是台灣的出路,我們的世代子孫不必再委屈的道路。只是,每次談到「制憲正名建國」,總會有人說,美國不會同意,一些強國也不會支持。以阿德勒心理學來看,這是我們有「自卑情結」,缺乏「變得幸福的勇氣」;我們困在過去的歷史、條約裡,好似只有這些悲慘無奈的過去才可以決定我們的未來,而且似乎必須討好和不挑釁地待在美國和國際不承認的中華民國裡才行。

我們都知道,現在的美國,本來是英國的殖民地,他們的獨立建國起於對「被課稅卻沒有代表在立法機構」的不滿,而辛亥革命建立的中華民國,起源還只是為了「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哪!所以,生長在台灣這塊土地上的我們,沒有「制憲正名建國」的資格嗎?我們勤奮、聰明、優秀、有創意,絕對不輸任何國家民族,但他們勇敢獨立建國,我們卻情願委屈忍受在有「統一」目標之憲法的中華民國裡。

請想想:

待在不被國際承認、有「統一」目標之憲法的中華民國,和「制憲正名建國」後也許會或不會被國際承認的台灣,哪個比較有光明的未來呢?

如果中國入侵的時候,不被國際承認、有「統一」目標之憲法的中華民國,和「制憲正名建國」後也許會或不會被國際承認的台灣,哪個在國際上會比較孤立無援呢?

其實,台灣人並不欠缺「變得幸福的勇氣」,因為勇敢是任何一個移民社會的重要基因,我們的歷史就是一代又一代不間斷勇敢追求幸福和護衛家園的連續故事。請不要讓我們的故事結束在維持現狀裡,也請不要讓我們的勇敢基因終結在中華民國的憲政體制下吧。

認識和記得我們自己,奮起!勇敢的台灣人,加油!

專欄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您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