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醫隨筆25 一群醫界老兵的回憶饗宴】當個像藝術家般的醫師

最近在整理家中書架的時候,無意中翻出一本書叫做〔醫學的藝術〕,(The art of medicine – healing and the limitation of technology),這本書是2017年由天下雜誌所翻譯出版,已經記不得是什麼時候買的。我在近一星期中一口氣把它看完,讀後內心感動澎拜不能自己。
這本書是在描述一位華裔何瑞光醫師一生行醫的故事,何醫師在牙買加出生,在牙買加唸完醫學系並完成住院醫師的訓練,先在牙買加行醫後轉到加拿大蒙特婁麥吉爾大學附設醫院,最後到多倫多西區醫院,並成為多倫多大學內科教學部講座教授,何瑞光醫師是一位全科醫師並以全科醫師為傲。
何醫師憑著廣泛的醫學知識,靠著基本的診斷技巧,從最開始的病史詢問,到身體檢查包括聽診、觸診等,再加上邏輯的推理,對病因逐一思考鑑別,最後診斷出一些稀奇古怪的疑難雜症,因而一些專科或次專科醫師常把一些無法診斷的病人轉給何醫師診治。書中也提到何醫師如何善待照顧病人,如何關心病人,如何與病人溝通並建立關係。何醫師把行醫當做一門藝術發揮到極致,有人形容何醫師是藝術家般的醫師,所以他被他的醫師同僚或一些病人稱為〔神醫〕。書中也提到他如何教導訓練下一代的年輕醫師,很多他教過的學生最後都當上醫學會重要幹部或理事長,或是成為出色的教授,這是他常感到欣慰的地方。
何醫師的作為讓我想起我的恩師洪瑞松教授,我認為他也是一個像何醫師一樣的神醫。洪醫師雖然是位心臟科專科醫師,但與其說他是心臟科專科醫師,不如說他是很厲害的全科醫師,我跟在他身邊將近四十年,我深感他的內科知識既博又深。我了解洪醫師一生很想完成一本像何醫師〔醫學的藝術〕這本書,可惜他最終未能完成他的志願,而成為他一生的遺憾。其實我在寫行醫的回憶中,有很多是洪醫師他過去的想法,其中很多的病例都是跟他一起經歷過的,我寫回憶錄部分是想替洪醫師完成他的心願,如果將來能夠出書一定要獻給恩師。
洪醫師常常告誡我們,身為一位醫師尤是內科醫師,各個器宮組織的各種疾病要能融會貫通,這與何瑞光醫師的想法不謀而合,何醫師之想成為內科全科醫師,是因為他覺得內科醫師需要多用腦去思考,不像有些專科醫師偏重多用手而少用腦。人的各種器官組織是互相牽連、相互影響的,洪醫師常說當一位心臟科醫師要了解,什麼全身性的疾病可以影響到心臟,或以心臟病的方式來表現,舉個例子就是類澱粉沈積症(amyloidosis),這是一個代謝異常造成的疾病,可以侵犯各種器官如心、腦、肝、腎、腸等,但很多時候都是以心臟衰竭為第一表徵,最後靠著做心臟超音波檢查而被診斷出來。而有些心臟病會以全身性的疾病方式來表現,舉個例子就是感染性的心內膜炎,這種疾病常以發燒、不明熱、貧血、中風、全身栓塞,血尿、關節痛等做第一表徵,最後才被診斷出細菌性心內膜炎而接受治療或開刀。其實這兩種病例,在何醫師〔醫學的藝術〕這本書中都有提到,並描述他如何去診斷出這兩種少見的疾病,其中何醫師還特別提到利用觸摸肝臟來診斷出類澱粉沈積症,真是不可思議,我自知沒有這種神奇功力。
我內心有一個秘密沒有向人提起,當高中即將畢業的時候,要走那一個行業,內心有很大的掙扎。我從小喜歡美的東西,我一直以為美的極致就是藝術的最高表現,而那時候能接觸的藝術就是音樂及繪畫。我小學時候學過小提琴,但為了升學補習,在小學四年級就停止學習,高中時也練過聲樂,參加過比賽還得過名。至於繪畫,我自認對於影像的認知方面還有一些天份,在小學及初中的時候參加過一些美術比賽還得獎。其實我對藝術真的很有興趣,曾經有過衝動想去念音樂系或美術系;但是我的父親是位醫師,他一直希望我能夠繼承他的衣缽,我的中學成績不錯,是有機會考上醫學院的。在家人的殷殷期望下,我掙扎了好一陣子,最後還是下了決定,放棄了走上藝術而選擇從醫。我當時轉念想:如果我能夠當上醫師,我也可以成為一位藝術家般的醫師,我要把病人治療到盡善盡美,使醫術成為一種藝術,到現在我還記得當年的想法及初衷。後來,年歲的增長及歷練讓我逐漸看清自己其實沒有藝術天賦,如果當年去念音樂系或其他藝術科系,現在可能是當個老師或街頭藝人,不可能成為藝術家。所以我慶幸當年的決定,讓我既能以救人的神聖工作為榮,又能像藝術家一樣地發揮我的醫術。從何瑞光醫師的〔醫學的藝術〕書中看到了我的恩師,以及當年那個以做個藝術家般的醫師為夢想及志業的我。
記得有一次成大的前校長黃崑巖教授來醫院演講,他提到一位醫師必須要有美的概念及美的修養,其實這個想法與〔醫學的藝術〕所闡示的想法不謀而合。在〔醫學的藝術〕這書的序文中,有一個醫師提到:像藝術家的醫師是富有創意和想像力的,像藝術家的醫師是明察秋亳而且有反應的,像藝術家的醫師會表達感情和具體展現,像藝術家的醫師具有洞察力。他提到何瑞光醫師具有這些特性,所以他稱何瑞光醫師是像藝術家的醫師。其實我認為這些藝術家的特性是每一位醫師應該具備,也就是醫師應有的能力,只是身為醫師的我們實際上能實踐多少而己。因此,醫學的屬性雖是一門科學,但如何去行醫卻是一種藝術,期待每一位醫師都能成為藝術家般的醫師,不管診斷或治療病人都要有藝術家的精神及想法,思想有創意,會關注自己的觀點、情緒和精力,而且會傾聽、想像並反思別人尤其是病人或家屬的觀點。這些特質強調了行醫在藝術上最基本的元素:關懷病人,以病人能夠完美、無痛若、無憂無慮回到日常生活為藝術的最高表現。
預告:在後續的幾篇文章中、我會陸續把〔醫學的藝術〕中這本書中所提到的一些關於診斷、治療及跟病人相處的藝術,以及我實際所發生經歷的一些事情來加以佐證,希望能夠引起讀者、民眾及年輕醫師的一些共鳴。我們期待下次再相見!
專欄屬作者意見,文責歸屬作者,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