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中國教員談南京事件被免職,露出歷史的真相

20世紀的中日戰爭「南京大屠殺」是一件大事,不論中國國民黨或中國共產黨皆認為被屠殺者有30萬人;這是一個驚人的大數字,80多年來不時引起討論。在去年有一位中國中學教員為此被解聘,在國際上轟動一時,但在台灣沒有看到學術界對這問題的探討。
教員宋庚一被解聘案
事情的發生是這樣的。去年(2021)12 月在上海的專門學校有一位女教員宋庚一者,在「新聞取材」的授業中對「南京大屠殺」事件之死者有30萬人的說法,指出至今沒有史料可以為證。
此事經學生攝影傳開來,引起共產主義青年團、人民日報等的批判,「愛國」網民駡她是「賣國奴」。學校方面認為對社會有不良影響,竟然將她解聘。
宋庚一的談話,仍指日本軍犯下非人道之罪;在此前提下討論到當時國民黨政府沒有能對被害者的遺族調查受害人的姓名感到遺憾; 結果是被害人數有3,000人、 2萬人、7萬人及30萬人、50萬人等不同的說法。如果有被害人的名簿則更有說服力,不致於有日本方面的疑義云云。

對這個事情的錄影是出自兩個學生,錄影中可以看到他們的嘻笑對話,還說去密告可以獲得50萬元的獎金,並不是因為「愛國主義」的驅使。這樣嬉戲的錄影竟然有效的使這一位教員被免職。(宋庚一事件,參考「後記」)
密告的風行也成為中國社會的常態,也說明了全體主義下的恐怖政治已滲透整個中國社會並控制每一個人,沒有所謂社會倫理,當然更沒有所謂尊師重道與學校是追求知識、真理的場所這一套。這證明當今中國文化與台灣文化的迥異。
日本的罪惡感與中國的詐術
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戰敗,由麥克阿瑟領導的聯軍佔領,日本是亡國。麥帥總部的第二局負責起草日本憲法,再由日本學者修飾成典雅的章程,看起來像是日本人起草的憲法,這就是今日所謂的「和平憲法」。
這個憲法竟然要一個國家放棄一個國家應該有的權利,就是戰爭權。這個憲法造成日本政治、社會與教育的紛紜,一直到今天尤其促成中國等共產國家的騷擾與侵略企圖使日本在防衛上造成困擾。再加上兩顆原子彈的破壞與戰爭帶來傷害,以及教育上、社會上的反戰心理,不僅是影響本身的國防,對外交上的影響更大,尤其是被中國共產黨的利用。
中共,不論從1949年建國,或是1972年與日本建交,在雙邊談判時經常利用日本對戰爭的罪惡感以及戰爭的損害,尤其是利用「南京大屠殺」為藉口對日本予取予求,甚至建立紀念館來反日。尤其顯著的,就是經常在雙邊會談前發動反日運動,在江澤民統治時代還經常用專車載大學生發起抗日運動;這種例子實在太多,但當時的日本政府和某些報紙怕「刺激」中國,卻輕輕處理。
時過境遷,日本的刊物應該有系統地將過去日中交涉時中國的勒索有系統的整理出來,不但讓日本國民覺醒,也讓世人知道。
研究者的苦心
南京事件發生在1937年12月13日,據說被屠殺者有30萬人,但問題是屠殺多少天?被屠殺者竟高達30萬人,這些龐大數目的遺體如何處理?是火葬或是埋葬?
這一案件對歷史學者來說,殺人者是犯罪,但是在交戰中死亡或是被俘或是平民被屠殺?但其數目高達30萬人,非同小可,故國內外學者都將之當懸案。
日本有許多名記者、作家與學者都費心探討這個問題,在1990年代與2000年代來訪,都經蔡焜燦先生介紹與對談。他們期待在台灣能發現史料,但向隅。其次關於屠殺30萬人的說法是出自中國大陸一個人的說法,各家所說的追根究底也是出自這個人,這是結論。來訪的東中野修道教授最後說,他回去將寫一本有關此事的英文著作(詳見後記)。
「 政治正確」與「無意中露出的史料」
今年2月24日俄羅斯對烏克蘭發動侵略戰爭,這件事蓄意很久,早在2月4日俄羅斯總統普丁假參加北京冬奧的機會,與習近平達到共識,即支援彼此的「核心利益」。
對俄國來說,其「核心利益」是侵略烏克蘭;對中國來說,是侵略台灣,並取得普丁聲明支持「一個中國原則」與反對台灣獨立。中俄之間有這樣的協議,故俄國發動侵略戰爭,中國的官方、半官方以及御用的工具製造假消息攻擊烏克蘭,陷烏克蘭於不義,終於在今年3月有國際上發動「大翻譯運動」將中國做假的情報翻譯給國際社會知道。
例如烏克蘭的克拉莫托斯克的火車站被俄國轟炸,中國竟然栽贓是受烏克蘭導彈的襲擊;此事被「大翻譯運動」所揭發,中國的面子掛不住,不得不在「推特」上找台階下,卻引出昔日南京大屠殺的虛報是為「政治正確」所不能不有的行為。茲就引自由時報記者周虹汶引述的一段話作說明:
「近日還有中文推文指出,2日流出屠殺影像的『布查肯定死了人,但是歐美媒體說得太誇張了,比如當年南京肯定也沒有死30萬最多3萬,只是我們這邊處於某種政治正確的理由誇大宣傳而已。』」(按,文中的2日是指今年4月2日。)
針對這一段文字有幾個問題值得我人注意者:
一、中國共產黨及其政權素來不相信南京事件日軍屠殺30萬人,最多是3萬人;只是為了宣傳以及對日展現的外交手腕。
二、但是為了「政治正確」的「政治掛帥」,業已確立如鐵一般堅定的說法,借習近平常用的話叫做「鑄牢」(習近平「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習某慣用的「鑄牢」)中國統治下的歷史教員或研究者,不能對黨國體制「鑄牢」的歷史解釋重新探討,不然就會如上文所說的宋庚一被解聘。中國不允許如歷史家所主張的「歷史須不斷的重寫」。
三、這一件事情,對歷史學家來說,最重要的是「史學方法」這一門課程中所指的「無意中露出的史料」,即往往在無意中露出歷史真相,該真相往往在政治的隱晦中被抹殺。
總之,南京事件因俄羅斯侵略烏克蘭,而中國以大國身分用其一貫手法製造是非、霸凌世界,終於引發國際社會的「大翻譯運動」。中國為了面子,為其「政治正確」而引出南京事件的屠殺人數作說項,造成自我否定的事實,並且賦予對事件重新檢討之契機。同時,也免去中國對問題研究之阻害。至於周虹汶的文章如其所說的是編譯之作,尚希進一步指出根源,有助於案件研究之釐清。
後記:
1.宋庚一被解聘案,參考天沼康(Amanuma Yashumu)的「中華考現學」專欄第八回「教師被密告的荒唐社會」(暫譯),刊載日文《正論》月刊,2022年3月。
2.東中野修道教授的英文著作。Higashinakano Shudo,The Nanking Massacre:Fact Versus Fiction—A Historian’s Quest for the Truth. Published by Sekai Shuppan,Inc.Japan.2005.
3.周虹汶〈「大翻譯運動」揭親俄言論,中國惱怒〉自由時報,2022年4月15日。
專欄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