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醫隨筆24一群醫界老兵的回憶饗宴】心真的會碎嗎?

心臟會碎嗎?臨床上還真的有一種心碎症候群,於一九九〇年首次被發現。心碎症候群也可以叫做創傷後心肌病變,日本醫界稱Takotsubo cardiomyopathy(章魚壺心肌症)。

傅懋洋(高雄長庚醫院臨床教授、傳壽醫療基金會董事長)
2025/04/22 10:47
心真的會碎嗎?醫學證實心碎真的會很傷心,於理有據,於事有証。圖/dhutterstock

心真的會碎嗎?人真的可以被嚇死嗎?這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

有些人會說我的心碎了!我嚇死了!真的會這樣嗎?自古以來,心臟就被認為跟人的思想感情有關係。心臟就被當作是一個思想的起源,你看我們的國字中「感、情、思、想、愛、恨」等一些字中都有一個『心』,其實在西方世界也不例外,我們某些場合會用手比愛『心』,英文常說love you with all my heart(全心全力用心在愛你),真的用心臟在愛你嗎?現在科學不斷的進步,醫學知識日新月異,我們都知道不可能用心臟去愛恨,不可能用心臟去思考一切,我們是用腦去做思想及愛恨的行為,心臟只是被當作一個表徵。為什麼?因為心臟是人體最重要的器官,正常人從出生到住生,心臟每分每秒都在跳動。過去,人的心臟不跳了,停了,就等於宣佈死亡。現在配合器官移植的需要,醫界重新認定死亡的時間,而有腦死的概念。

但是心臟會碎嗎?臨床上還真的有一種心碎症候群,於一九九〇年首次被發現。心碎症候群也可以叫做創傷後心肌病變,日本醫界稱Takotsubo cardiomyopathy(章魚壺心肌症)。Takotsubo是日本漁民用來捕章魚的一種器具,很像某種花瓶,入口孔徑較小,器身後半部膨脹,章魚鑽進去後就爬不出來,因為發生這種心肌病變後,左心室收縮時的形狀很像章魚壺,所以叫做章魚壺心肌症,其實是左心室的心尖部沒有辦法收縮而鼓脹得像氣球一樣,所以又有人把這種病變叫做「心尖氣球症候群」。

心碎症候群是一種很特殊的心臟病,當病人特別是在女性受到驚嚇、壓力或是創傷以後,可能有些人就會發生。早年我剛到高雄長庚不久,遇到一些神經外科頭部開刀或是腦部創傷的病人會診心臟科,幾乎都是女性病人。這些病人心電圖異常,很像心肌梗塞的型態,或者在胸前導極有深的T波倒置,很像心肌缺氧,有些人心臟擴大又有心臟衰竭,心肌酵素有些病人少許昇高,有些人正常。心臟超音波檢查發現左心室心尖部收縮不良,雖然這些病人沒有冠心症的危險因素,但在不能排除心肌梗塞的前提下,我們幫病人做心導管檢查,很奇怪的這些病人的冠狀動脈血管都是正常,但左心室造影檢查心尖部在收縮期鼓漲地像氣球一樣。那時候我很納悶,百思不得其解,把這種問題認為是一過性的血管痙攣所造成,也沒有再去追蹤病人日後的情形。直到有一次,我去美國參加美國心臟醫學年會,無意中看到一個病例報告,發現居然跟我們經歷的病例有類似的情況,報告者是日本人,把這種病叫做章魚壺心肌症,又叫做心尖氣球症候群。我多年來的疑問才豁然開朗,了解原來這就是所謂壓力症候群所造成。

回台灣幾個月之後,好巧不巧,剛好有一個類似的病人。這是一位六十來歲的女性病人,跟先生激烈爭吵後第二天發生胸痛、氣喘的情形後,被送到高雄長庚的急診室。她的心電圖胸前導極有深的T波倒置,很像心肌缺氧,胸部X光片顯現心臟擴大,心肌酵素只少許昇高。心臟超音波檢查發現左心室心尖部收縮不良,在懷疑心肌梗塞的前提下我們幫病人做心導管檢查,但是三條冠狀動脈血管完全正常,這讓我懷疑病人會不會是章魚壺心肌症。我們幫病人加做左心室造影,看到心尖部在收縮期鼓張像氣球一樣,這下果真賓果了,正是心尖氣球症候群!治療這種心肌病變沒有什麼特別方法,就是治療併發症如心臟衰竭或心律不整等。這種心肌病變病人的左心室收縮功能,大部分在日後都會恢復正常,我們追蹤這位病人三個月後,她的左心室功能也不例外地完全恢復正常。當時我責成科內年輕的陳醫師探索文獻後,寫成台灣第一例的心碎症候群的病例報告,發表在台灣醫學會雜誌,後續各個醫院也有一些病例被証實及發表。

心碎症候群就是一種創傷後心肌病變,又稱為壓力性心肌症(stress cardiomyopathy)。通常是由巨大的身體壓力或情緒壓力所引起,可能包括親人去世、離婚、毆打、化療、嗜鉻細胞瘤等,其中又以喪失至親或摯愛者佔最多數,所以稱作「心碎症候群」。那些人容易得到心碎症候群呢?這就包括停經後的女性、有焦慮憂鬱者、頭部外傷者等。其致病機轉一般認為與兒茶酚胺包括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激增有關,它會增加心臟的負擔,減少流向心臟的血流。此種病人的症狀可能包括胸痛、呼吸困難或短暫失去意識,有時可能併發心臟衰竭、心律不整、中風和心臟驟停而猝死。心電圖變化可能與心肌梗塞相似,心肌酵素有些人會上升,但上升幅度通常比心肌梗塞低。其確認診斷需依靠心導管檢查:須確認冠狀動脈無病灶且暢通無阻,同時有左心室的心尖膨脹。在美國紐約911世貿大樓恐攻及日本311地震海嘯後都有一些這種病例的報告。雖然心臟通常會在幾天到幾月內恢復正常,但是約有百分之四的患者在初次發病時死亡,復發風險為百分之十左右。

至於人真的會被嚇死嗎?理論上有可能,但我從醫到現在沒有看過這樣的病例。驚嚇過度確實可以引發心碎症候群而猝死;另外一種可能就是引發類似臨床上迷走神經性的昏厥或稱之為神經心因性昏厥,這種疾病的機轉簡單的說:是因為當我們的交感神經過度興奮時,會啟動保護性的副交感神經來踩剎車,以減少交感神經的過激作用;但是如果副交感神經(特別是迷走神經)的訊號過強,有時會壓抑心臟使心跳變得太慢,或血壓下降,就會發生昏厥的現象。至於會不會引起嚇死,如果心臟變得過慢,或血壓下降的太低,來不及救治的話是有可能真的會被嚇死。

我們有一位實習醫師第一天上班在手術室上刀時,看到大量血液噴出就昏倒了,另有一位女醫學生在跟著我查房時,不知道是否緊張過度或是經期疼痛也昏倒了!在門診還有一位男性病人,我幫他解釋為什麼要做心導管術時,也因緊張過度而昏倒!另外有些病人在接受疫苗預防注射,打針的時候因為緊張過度而昏倒;偶而有些小女生因為經期腹部疼痛而昏厥。其實這些都是迷走神經性昏厥,所幸這種昏厥大部份是一過性或短暫性,經治療後會恢復正常或是很少再發。

心碎真的會很傷心,嚇人真的會嚇死人,於理有據,於事有証。

您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