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文】閩客台語共用外來語之探討

日本未曾受西方殖民統治,日文中的美歐外來語卻多到數不清,最近在媒體看到常用詞「会議」也被meeting取代,拼成ミーティング(mitengu),外人覺得彆扭,日本人卻以為時髦。
相較之下,香港被英國統治近百年,雖然粵語吸納了大量英文仿音詞,但主流社會常用的只有士多(store)、的士(taxi)、貼士(tips)等為數不多的外來語,跟日文不能相比,而杯葛、按揭等外來語是否源自粵語,仍有爭議。

台灣被日本統治50年,台語納入很多日語詞彙,隨著時間推移和華語流行,有些日語用詞已被淘汰,如稱父親為「多桑」(to-san),現改稱爸爸,日文外來語如シャツ(shirt襯衫)、オートバイ(autobike機車)、ビール(beer啤酒)等,以及日文訓音詞,如刺身(sashimi生魚片)、疊(tatami日式蓆)、闇(yami黑市)、鞄(kabang背包)、背廣(sebiro西裝)等,口語仍流行,但不納入台語辭典,只有少數漢音詞與訓音詞列為辭典詞條,且為閩客台語所共用,亦彰顯閩客台語的文化融會與親近性,茲舉例如下:
案內:日文唸annai,閩南台語an-nai與日文同一漢語音源,客家台語唸on-nui(或an-nue),意為接待、導覽、提供資訊等,如閩客台語都可說:「案內人客入去坐(接待、引領客人到裡面坐)。」
打合:日文唸uchiawase,原義為折衝以求共識,引申為商量,等於閩客台語的「參詳」,閩南語唸taN-hap,客語唸da-hab,老一輩的閩南語族群經常使用,年輕一代已不用,然客語仍普遍使用「打合」例如:「大家打合看啊(大家商量看看)!」
官版客語辭典及台灣客委會編纂的客語語料庫都列入此日文詞彙,《臺日大辭典》亦有之,註明「國」(日本國語),但官版台語辭典卻查不到「打合」一詞。

味素:日文唸ajinomoto,跟「打合」一樣,是閩客台語辭典中極少數的日文訓音詞,辭典及口語都唸閩客漢音(bi-so及mi-su),不唸日語訓音,若講華語「味精」,閩客語人士恐怕都聽不懂。
取締:日文唸torishimari,意為官方懲處或禁止違法行為進,漢語辭典雖有此詞條,華語也使用,卻是近代從日本引進的詞彙,《臺日大辭典》也註明是日本國語,閩客台語辭典都有列入,跟口語一樣注自家漢音。
病院、注射:閩客台語仍流行,改說醫院和打針反而不順口。
野球(棒球)、林檎(蘋果):日文漢音詞,「野球」在閩客台語辭典及口語都唸漢音ia-kyu,跟日語yakyu相仿,說「棒球」反而沒人聽得懂。
「林檎」在閩客口語都唸作日語lingo,閩客語辭典主音lim-khim,客家口語仍可通用,但閩南台語說lim-khim已無人聽懂。

看板:意為招牌,閩客口語都唸日文漢音kampang,官版台語辭典及《台華對應綜合大辭典》都注此日文漢音,《臺日大辭典》反而注台語漢音khan-pan,但現在已沒有人這樣說。
運轉手:意為司機,日語唸untenshu,閩客口語及辭典都唸漢音,年輕一代改稱司機。
便所:和式漢語,現代日本已改用外來語トイレ(toilet)、御手洗い(otearai)及化粧室(けしょうしつkeshoshitsu),閩客台語仍沿用日治時代的「便所」至今。
值得一提的,是日文あっさり(assari)意為做人乾脆豪爽,閩客口語常用,因無漢字不能列入辭典,倒是台灣的華語辭典音譯「阿莎力」列為詞條,是日華語言文化交流融會的佳例。

最後談談外來語「雪文」,意為香皂,其語源有三種說法,一是學自日文外來語シャボン(shabon),是由葡文sabao音譯而來;二是荷蘭據台時,台灣跟法國王室有貿易往來,從法文學到savon,音譯成「雪文」;三是廈門早期跟南洋做生意,引進馬來文sabun,漢字寫為「雪文」。
經查英國傳教士、漢語學家杜嘉德(Carstairs Douglas,1830-1877)在19世紀日本治台以前編成的《廈英大辭典》裡有「雪文」一條,唸soat-bun及sat-bun;《臺日大辭典》亦有「雪文」,唸soat-bun、sat-bun及sap-bun三音,該典以廈門話為藍本,應是採自《廈英大辭典》,福建出版的閩南話詞典也有「雪文」,可見「雪文」不是學自日文與法文,是來自廈門的閩南話,應是仿效馬來sabun。
sabun跟法文savon、葡文sabao均源自拉丁文,語根相似,即此一端可知,台語來源並非侷限於台灣,我們應放開心胸和眼界,去了解閩南台語跟客家台語、福建閩南語、華語、日語乃至美歐語言都有語源聯繫和文化親近性,把「台語」格局做大一些,有助於台灣走向世界。
專文屬作者意見,文責歸屬作者,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