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治療也有後遺症! 這兩類癌症併發機會高 治療方式一次看

癌症一直都是台灣的十大死因「之首」,隨著醫學進步,近年多種標靶新藥入世,讓癌症患者存活率增高,但癌症的治療仍擺脫不了放射線治療、化療等方式,一般人以為放射性治療副作用較低,但其實仍有「放射線直腸炎」的後遺症,其中又以男性的攝護腺癌,以及女性的子宮頸癌在臨床上最常見。
放射性直腸炎治療方式多種,高雄長庚醫院團隊曾針對「放射性直腸癌」患者進行追蹤,發現平均年齡70.5歲的35名患者中,接受新型「射頻燒灼術治療」後,平均18個月的追蹤期裡,直腸出血症狀都獲得控制,此部分成果也發表在國際期刊。
對於癌症治療而言,放射治療是相當重要的一種治療方式,廣泛使用至今已有數十年歷史,但放射線殺死癌細胞的過程,也會損傷癌細胞鄰近的正常組織。
骨盆腔器官 直腸最容易受傷
為何會有「放射線直腸炎?」主要是直腸為所有骨盆腔器官裡,最容易受放射線損傷的部位,接受放射治療的患者,直腸炎就是常見的後遺症,根據研究顯示,約有2%至20%的癌症患者會因接受過骨盆腔放射線治療後產生了放射線直腸炎。
台東一名81歲的老翁,罹患攝護腺癌後積極接受手術及放射線治療,順利擺脫癌症病兆,但不久卻出現血便,每次上完廁所馬桶都是「一片紅」,還多次住院;因為出血量多還須到醫院輸血,最嚴重時1個月需輸血至少1000cc。
即便治療過許多癌症患者,也成功讓換上放射直腸炎的患者康復,但高雄長庚紀念醫院大直腸外科副主任李克釗仍以「無止盡的夢魘」,形容放射性直腸炎。
放射治療殺死癌細胞 小心周邊組織也會受傷
李克釗表示,一般放射線治療的劑量原本只針對癌細胞,但實際照射過程中,除了殺死癌細胞外,也會傷及周邊正常組織,導致直腸微血管增生,解便時只要糞便太硬,摩擦到增生的微血管就會流血。
忍受不了血便的老翁,最後求診於高雄長庚醫院,經過電燒灼治療後,3天情況大幅改善,術後1個月就完全沒有血便,不僅癌症復原狀況良好,解除血便困擾的他,心情也更為開朗。
癌症如同慢性病的存在,患者也許擺脫手術或放射性療法,成功恢復正常生活,卻因放射後遺症,最短1年內又出現解血便的症狀,長則5年、10年,由於頻繁解便,一解便就流血,嚴重時須經常輸血。
李克釗就有患者平均一個月輸血4袋,因血紅素過低貧血,導致無法正常生活甚至不敢出門。
輕度藥物治療 中重度得動內視鏡
李克釗指出,放射性直腸炎依據嚴重程度,可分為輕度及中、重度,輕度可使用藥物治療,如採灌腸方式,將含有類固醇及消炎成分的藥物滯留於直腸,減少發炎反應,控制出血狀況。
但如果症狀無法緩解,則需要進行介入性內視鏡治療,如氬離子凝固治療與內視鏡射頻燒灼術。

不過,氬離子凝固治療因能量控制不易,傷口深淺難以掌握,會有腸道損傷或是衍伸性腸道狹窄等副作用問題。
傳統大腸鏡內視鏡止血工具,如局部雷射或熱探頭,則僅能針對單點出血治療,對於放射線大直腸炎的區域性、多處出血的處理,較為困難且效果不佳。
李克釗說,新式內視鏡射頻燒灼術則像「電熨斗」,快速達到減少出血之效果,術後一個月內大幅改善,三個月後明顯改善血便及貧血狀態,許多病患血紅素控制得宜,持續追蹤三年以上,沒有明顯的復發案例。
長庚醫院研究團隊針對「放射性直腸癌」患者進行追蹤,平均年齡70.5歲的35名患者中,接受射頻燒灼術治療後,平均18個月的追蹤期裡,直腸出血症狀都獲得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