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微創手術導入GPS 3D導航微創脊椎融合手術降低輻射暴露 提高準確性與安全性

還擔心脊椎手術傷神經嗎?醫師表示,最新的3D導航微創脊椎融合手術,提供精確影像,猶如開車的導航系統般,讓手術安全性、準確性大大提高。

黃星若/台北報導
2025/02/26 14:09
由北醫附醫神經外科主任羅文政(1右)、神經外科醫師陳榮鈺(左1)執行的「3D導航微創脊椎融合手術」,讓李先生(右2)擺脫傳統手術疼痛及傷口大的惡夢。圖/黃星若攝

以往要動到脊椎手術時,許多民眾總擔心傷到神經而卻步不前,但現在新型精準3D導航微創手術,不僅維持微創傷口小、復原快的優點,還可以提供精確影像將骨釘精準植入,並避免肌肉切開導致沾黏等狀況,更顯著降低輻射暴露,大大提高手術的安全性。

一名67歲的李先生,從事水電相關工作超過40年,工作的姿勢加上本身的肥胖問題,讓他出現脊椎狹窄導致左腳酸痛、右腳與腳趾麻木,小腿易抽筋,無法久站久走,甚至出現間歇性跛行的現象,嚴重影響生活品質。4年前接受傳統脊椎手術,當時手術切口長達10多公分、傷口表皮須傳統縫線縫合並放置引流管,術後劇烈疼痛且恢復時間長,讓他對脊椎手術留下陰影。

日前他舊疾復發且脊椎狹窄惡化,於是轉往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就醫,神經外科團隊採用新型精準3D導航微創脊椎融合手術,和上次只有4、5節脊椎須動手術相較,這一次要動的部分有2、3、4、5節脊椎,雖然範圍更大,但傷口卻不到3公分,疼痛極低,甚至不需要額外止痛,且術後翌日即可下床。

北醫附醫神經外科主任羅文政指出,脊椎融合手術是將骨釘與支架固定,讓原本滑脫、不穩定的關節固定不動,以維持脊椎穩定度。傳統脊椎手術切口大、出血量多、感染風險高、住院時間較長且術後疼痛感明顯;微創手術雖改進前述問題,但手術時仍須仰賴X光透視定位,恐致高劑量輻射的暴露風險:而新一代的微創手術導入3D導航,不僅提升微創脊椎手術的植釘精準度,同時大幅降低病人及醫療團隊輻射暴露風險,提供更安全、精準的治療選擇。

羅文政進一步說明,3D導航微創脊椎融合手術如同開車使用導航,導航系統提供的即時3D立體影像圖,模擬脊椎環境,醫師宛如擁有透視眼,下刀前就能了解患部狀況,精準植入骨釘植入,且傷口不到3公分,不僅保留微創手術的優勢,更顯著降低輻射暴露,讓手術更加安全,且痛感減輕,病患約可以減少80%到90%的止痛藥使用。

至於3D導航微創脊椎融合手術適用的對象,羅文政指出,脊椎滑脫、脊椎狹窄、椎間盤突出、外傷性脊椎不穩定等常規手術外,也適合複雜手術的病人如肥胖、骨質疏鬆、腫瘤及曾接受脊椎手術者等複雜病情的患者。

這是因為,肥胖病人於於傳統X光定位較困難,3D導航可提供精確影像;對骨質疏鬆病人,亦能提高植釘的準確度,減少鬆脫的可能;而導航輔助有助於避開受破壞的組織,降低腫瘤病人手術的風險,案例中的李先生即是此類;至於曾接受脊椎手術的病人,則因原有解剖結構已改變,3D導航可提升手術安全性。

另外,由於神經外科、骨科許多手術中需要大量X光定位,因此手術輻射常是醫師的職業傷害之一。北醫附醫神經外科醫師陳榮鈺指出,3D導航微創脊椎手術輻射量只需0.4 REM,與傳統X光脊椎手術5.6 REM相比,降低14倍,大幅降低職業健康風險。

陳榮鈺表示,精準3D導航微創脊椎後融合手術,因不像傳統只靠肉眼,導航系統幫助精準植入骨釘,植釘只需2分鐘,整體手術時間約是過去傳統手術的一半。

大大提高安全性與精準度,精準3D導航微創脊椎後融合手術,不僅同步減少醫護與病患的輻射風險,更提供了結構複雜或曾接受手術的病人們,更為理想的治療選擇。

您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