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壇】守護台灣民主不被它自身的寬容摧毀(上)

筆者認為,自由社會的堅韌力,在於能容納不同的意見,並對危及體制的威脅保持警覺,亞亞事件凸顯民主社會面對敵意言論之際,如何在自由與安全間的維持平衡的兩難。

盧俊瑋(皮膚科助理教授)
2025/03/31 10:00
美國政治哲學家羅爾斯提醒,言論自由與國家安全的界線須審慎權衡,否則恐陷入另一種極權。示意圖/文化部官網

前言:

言論自由是民主社會的基石,但並非絕對無限,各國法律普遍承認,在少數情況下,政府可對言論加以限制,特別是當言論直接威脅他人安全或國家存續時,例如《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ICCPR)第20條即明文禁止「任何戰爭宣傳」。

亞亞事件凸顯自由與安全的兩難

劉振亞(網名亞亞),一位在臺灣的中國籍配偶,因為在網路上鼓吹中國武統臺灣,引發軒然大波,移民署認定,劉振亞的言論危害國家安全與社會安定,廢止其依親居留許可,並要求她在3月25日前出境,否則將強制驅離。

這起事件引發言論自由與國家安全界線的爭議,支持移民署的一派認為,任由敵對勢力宣傳散布不當言論,是縱容其破壞自由體制;反對派則認為,移民署此舉將成為限制言論自由的危險先例。

劉振亞(3月)25日離境當晚,兩派人馬聚集在松山機場,一方高舉「言論自由」標語為她抱不平,另一方則歡送她「滾回中國」,雙方激烈對峙的局面,更凸顯民主社會面對敵意言論時的兩難考驗。

亞亞事件引發台灣社會對於言論自由與國家安全界線的爭議。示意圖: 劉振亞離台前記者會,兩派人馬現場爆發口角/翻拍ETtoday直播畫面

寬容的悖論

寬容,是民主政治最大的特色,然而,面對納粹屠殺的歷史教訓,哲學家卡爾・波普爾在《開放社會及其敵人》一書中指出,一個社會如果無限寬容,那麼,這個寬容的社會最終會被不寬容的人掌控摧毀;自由社會須保有抵制極端敵意言論的權力,否則那些濫用自由、宣揚極權與暴力的人,將反過來摧毀這個社會賴以立身的開放價值,這就是卡波爾著名的「寬容的悖論」。

美國政治哲學家羅爾斯也提醒,容忍原則應盡量維持,惟在不寬容勢力對自由構成具體威脅時,才採取自我防衛行動;言論自由與國家安全的界線須審慎權衡,不能放任顛覆自由的言論擴張,也不可動輒以國安之名壓制不同的意見,而陷入另一種極權。

波普爾在其名作《開放社會及其敵人》中提出「寬容的悖論」,意即無限寬忍的社會將被不寬容的力量毀滅,因而導致寬容的消失。 圖/百度百科

在亞亞事件中,臺灣社會正進行這樣的辯論,有法律學者指出,主張消滅臺灣現行政體、擁護敵對政權者,不應保障其言論自由,且劉振亞並非公民,她的居留權是國家給予行政特許,劉女公開鼓吹武統,移民署自然有理由撤銷其居留許可。

但也有聲音提醒,即便是涉及國安等敏感議題,仍應以「明顯且立即的危險」標準來審視言論是否不當,因為行政權介入若超出必要限度,將會侵蝕民主社會的寬容價值和多元聲音空間。

筆者認為,自由社會的堅韌力,在於能夠容納不受歡迎的意見,並對危及體制存亡的威脅保持警覺,亞亞事件只是起點,後續的歷史教訓與法律實踐,將進一步揭示自由與安全間的微妙平衡。

延伸閱讀:

守護台灣民主不被它自身的寬容摧毀(中)

守護台灣民主不被它自身的寬容摧毀(下)

論壇屬作者意見,文責歸屬作者,不代表本報立場。

您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