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文】 從「四序」返回「次序」/修補台語文化斷裂

官方學者理應解釋漳州話「次序su-si」的來歷,以開濶學生視野,提升學習母語的動機和效率,而不是捨棄眾多閩南台語辭典一致採用的「次序su-si」,改用同音不同義的「四序」,徒增學生困惑以及台語文書寫系統的混亂。

陳明道(佛光大學名譽教授)
2025/02/17 10:00
閩客台語共用詞su-si,是華語無法以對應詞表達的古典詞彙。圖:台語sù sī,是舒適的意思,台中大甲區一家咖啡店以其為店名/擷自肆序商行Sù Sī Coffee Roaster 臉書粉專

閩客台語共用詞su-si,是華語無法以對應詞完整表達的古典詞彙,意指房屋內外環境整齊美觀、井然有序,予人舒適愉快的感覺,正確本字是「次序」,必須先了解其背後富於哲理的語文傳承,才能鑑賞「次序」一詞的典雅意涵。

可惜官版台語辭典捨棄優良傳承,另造同音詞「四序」取代「次序」,台語界有人質疑四序指四季的時序變化,跟su-si何干?有人稱讚「四序」讓他長知識了,因他誤以為su-si的漢字是「舒適」,也有台語辭典似不認同官方的「四序」,除收錄正確本字「次序」,另造「四是」一詞列入詞條,這又是各行其是的台語文書寫亂象。

官版台語辭典另造同音詞「四序」取代「次序」,對此,台語界看法不一。示意圖/擷自YT頻道台語字珍趣味

古漢文有「倫次」一詞,「倫」是上下有序而能維持整體和諧,「次」是依次第排序而不亂,意思與「倫」相似,如《史記》:「上下相次,不失其次序,君臣之位正矣。」故「次序」意味著井然有序、整體和諧與端正,福建漳州話採用此古典詞彙,做成形容詞,正讀tshu-si,稍變音為su-si。

「次」泉腔文讀為tshir,音同華語「次」,台語第三聲,不唸漳腔的tshu;「序」唸為sir,音同華語「司」,台語第六聲,不唸漳腔的si。

然「次序」一詞受漳腔影響,泉州人跟著唸su-si,以為是泉州話,音如泉腔「吸視su-si」,假如他們知道是在學漳州人把「次序」唸為su-si,應會覺得尷尬而有所排斥,因為這不是泉州話「次」和「序」應有的發音,就語言心理而言,是不可接受的。

原來漳泉音韻差異跟世界很多語言一樣,已成族群身份認同的象徵,具有排他性,「次序su-si」這個古典詞彙,卻在閩南話書寫系統不彰,且公眾不明本字的情況下,憑其音韻魅力或社會文化的特殊因緣,傳播給漳腔以外的族群。

不止泉腔族群,客家族群也仿用su-si,音義同於閩南話,他們跟泉腔族群一樣,不知su-si來自漳州話「次序」,客家台語寫為同音詞「素絲」。

「次序」一詞受漳腔影響,泉州人唸乍su-si(如泉腔「吸視su-si」),以為是泉州話,圖:供奉開漳聖王的大溪仁和宫/桃園市政府新聞處官網

另有「舒適」一詞,客語唸作su-sid,發音跟「素絲」稍微不同,意思也有些差異,「舒適」是指人主觀上的舒服感受,「素絲」(su-si)則指客觀環境的井然有序和整齊美觀,但實際用法上,二詞可互通,例如身體不適,客家台語和閩南台語都可說身體「毋素絲m su-si」/「無次序bo su-si」;反過來,房子擺設整齊美觀,客語可說「素絲su-si」,也可說「舒適su-sid」。

筆者所接觸到的閩台語辭典,除官版台語辭典外,都有「次序」文讀 tshu-su,白讀su-si(或tshu-si)的條目,前者是名詞,意為順序,後者係源自漳腔的形容詞,詞義如上述,兩項音義並列於各辭典,可說是福建閩南語/台語學界的共識和常識,茲舉例如下:

(1)《臺日大辭典》的「次序」條有兩項音義,前項是文讀tshu-su,作為名詞,意思是順序,跟華語一樣;後項白讀tshu-si(漳)/su-si(漳),解釋:「有秩序,整頓好勢(整理得井井有條)」,例句:「厝內真次序(tshu-lai tsin su-si,屋子裡整齊美觀」/「做tai-tsi真次序(tso tai-tsi tsin su-si,做事情很有條理)」。 

(2)《廈英大辭典》有二「次」條,分別唸tshu及su,「次序」白讀su-si,英釋:in an orderly state(井井有條)。

(3)《台華對應綜合大辭典》的「次序」條,白讀su-si(或tshu-si),華語對應:「井然有序、舒適」。

(4)《甘字典》的「次」條,唸tshu及su,「次序」唸su-si/tshu-si,漢羅解釋:做事情比較有條理/齊嶄(整齊有序)。 

(5)吳守禮教授編著《國臺對照活用辭典》的「次序」條,除作名詞,意為順序,另唸ㄘㄨㄒㄧ(tshu si),解釋:整齊的前後關係。

(6)台語基金會編纂《Choe Taigi台語辭典》的「次序」條,白話字su-si/tshu-si,解釋:「井然有序」。

唯獨官版台語辭典自造「四序」,唸su-si,取代「次序」的井井有條、整齊美觀之義,該典的「次序」條只唸tshu-su,註明「台華共同詞,無義項」,怪哉,既然是台華共同詞,怎麼會無義?台語「次序」文讀tshu-su(泉腔tshir-sir),雖不如「順序」常用,但也是通達的日常用語,豈能說是「無義」?

官版台語辭典的「次序」條唸tshu-su,註明「台華共同詞,無義項」,怪哉,既是台華共同詞,怎會無義?圖/擷自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

拙文一再指陳,官版台語辭典使用大量同音字取代正當本字,導致語源迷失、語言文化傳承斷裂,造成台語文教育與推廣的障礙和困難,例如閩南台語「著tiau」概括華語的「了」「住」「上」「取」等達標尾詞,用於「當未著(tong boe tiau、受不了)」「擋未著(tong boe tiau、剎不住)」「考著(kho tiau、考取)」「選著suan tiau、選上」等,但官版台語辭典捨棄本字「著tiau」改用「牢」,並寫出「一定考袂牢(一定考不上)」「已經支持袂牢(已經支持不住)」等可笑例句,誠為台語文教育之不良示範(註)。

又如官版台語辭典捨閩客台語及漢語系語言共用的「嘴」「腳」「土」「大家」…,「嘴」改成鳥獸飲食器官的「喙」,整部辭典找不到「嘴」的詞目;「腳」改成「跤」,「腳」字只用於「腳數」,唸kio-siau,不唸大眾熟悉的kha,且喪失走路肢體之義;「土」被「塗」取代,僅用於非泥土義,如「土匪;「大家」被同音詞「逐家」取代,音義都被篡改,不能唸大眾都接受的tai-keh,也剝奪了「大夥兒」的意思,只能唸ta-ke,意為婆婆…。

該官版辭典破壞台語文化傳承,導致閩南台語跟客家台語,華語及漢語系諸姐妹語言脫軌的事例很多,以上只是其中一部份。

官版台語辭典用同音詞「逐家」取代「大家」,音義都被篡改了,也失去「大夥兒」的意涵。示意圖/擷自YT頻道台視新聞台

就本文主題「次序」而言,推行台語文教育的官方學者理應解釋漳州話「次序su-si」的來歷,以開濶學生視野,提升學習母語的動機和效率,而不是捨棄眾多閩南台語辭典一致採用的「次序su-si」,改用同音不同義的「四序」,徒增學生困惑以及台語文書寫系統的混亂。

官版台語辭典蒐集豐富閩南台語辭彙及例句,音文並茂,應予肯定,但上述缺點,亦應受公評,敦促匡正改善,庶能建立一套正當合理、平實易學且適合新時代需要的台語文書寫系統,以利母語的教育和推廣。

註:請參見拙文《從「擋袂牢」到「當毋著(diau)」—客語揭閩客同源的正確本字》;「著」字閩南台語可白讀tiau,參見拙文探析及吳守禮教授編著《國台對照活用辭典》「着/著ㄓㄨㄛˊ」條目。

屬作者意見,文責歸屬作者,不代表本報立場。

您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