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文】「凊彩」語源是客語的「儘採」
閩南台語和客家台語有很多源自古漢語的共用語彙,客語保存較多正確的本字,故探究閩南台語語源,若不從客語入手,很多詞彙是找不到正確答案的,拙文探討過的「按呢」(an-ni或an-ne意為「這樣」)即是一例。
閩南台語界對很多字彙的語源和本字,寫法各不同,爭議也不少,唯獨「按呢」一詞未有異見,但亦未探究其語源,而《臺日大辭典》「按」字條臚列「按怎」等94 個詞彙,竟獨缺「按呢」一詞,該辭典以「這樣」的詞條取代「按呢」解釋(訓讀)為an-ni,究其因,可能是「按」和「呢」二字語意單純,卻無「這樣」之義,但為何這二字結合起來會是「這樣」?
其實,只要了解古漢語的「恁樣」(意:這樣),客語唸an-ngiong,講閩南語的人聽來像是an-ni加一個尾音o或ong,四縣客語乾脆省掉尾音,把「恁樣」變成「恁呢」唸an-ne,跟閩南台語的「按呢」發音一模一樣,由此判斷閩南語「按呢」是學自客語的「恁樣」和「恁呢」。
這事讓筆者感慨,一般閩南台語研究者似不學客家台語,跟閩南語族群普遍不懂客語一樣,這是說不過去的,就筆者所知,歐洲人士幾乎都會講英語,而美國知識份子大都熟悉法語、德語或西葡語,語言交流擴大了西方人的知識和思想視野。
閩客台語具有高度文化親近性,共用許多詞彙,研究閩南台語的人若不學客語,在某些情況下,會成為研究工作上的盲點。
茲再以閩南台語tshin-tshai為例,說明不懂客語將妨礙閩南台語的語源研究,此詞彙在《臺日大辭典》和現在官方台語辭典都寫為「凊彩」,意思是隨便、草率、做人隨和,這是漢字寫法最紛歧、最具爭議性的閩南台語詞彙之一。
劉建仁先生在《台灣話的語源與理據》一書討論了tshin-tshai的17種寫法包括:
一、楊青矗編著《台華雙語辭典》寫作「襯採」,意思是農作物的陪襯採收,工資隨便算,引申為「隨便」義。
二、厦門的詞典寫作「且睬」/「且採」,意思是姑且理會/姑且採納,引申為「隨便」。
三、《臺日大辭典》寫作「凊彩」,變冷的色彩,無義,應是tshin-tshai的同音詞。
四、吳守禮編著《綜合台灣閩南語基本字典》寫作「稱彩」,吳氏註釋「疑謂:稱汝意,付我彩」,合你的意,讓我有光彩就行了,引申為「隨便」。
五、劉建仁提出「靘彩」,青黑色(靘)與彩色對照,表示「隨便什麼都可以」…。
另一位台語研究者引述連橫《台灣語典》:「襯采:為請裁之轉音,謂隨便。」依連氏之意,台語tshin-tshai的本字是「請裁」,後來民間使用同音字「襯采」;在台語界,「請裁」是否tshin-tshai的本字,也是眾說紛紜。
當筆者發現tshin-tshai的本字是客語的「儘採」時,上述五花八門的說法就有如盲人摸象,都沒有摸到全局;從表面看,客家台語的「儘採」跟閩南台語的「襯採」「且採」「凊彩」是同一類用詞,究其實,二者大不相同,關鍵就在「儘」字。
古漢語的「儘」,除了表達「全」「最」「極限」外,還有一個重要意涵,即「隨便」「隨意」,《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和《漢典》都釋為聽任、隨意、不加限制,上海出版的《辭海》釋為任憑,有二例句:「儘揀」(隨便你挑選)和「儘你吩咐」(隨便你吩咐)。
客語繼承這個古漢語詞彙,作成「儘採」一詞,讀qin-cai(音似閩南台語「凊彩」),「儘」是「隨便」「隨意」,如上述,「採」在客家文化主要指採茶,也可指蔬菜水果等農作物,「儘採」就是「隨便你採」,跟漢語的「儘揀」(隨便你挑)同一句型,引申為隨意、潦草、隨和、不計較等義,跟閩南台語「凊彩」同音同義,但其源自漢語「儘」請客人隨意不拘的原始意涵,則為閩南台語「凊彩」所無。
例如客語說「菜當多,儘採食」,意思是「菜很多,請隨意吃,不要客氣」,但若用閩南台語對客人說:「菜真濟,凊彩食」就變成笑話,因為「凊彩食」是指飲食潦草或匱乏、只能有什麼就吃什麼,並沒有漢語「儘」的原始意涵。
即此一端,亦可旁證「凊彩」是學自客語的「儘採」,而不是客語學閩南語。
拙文曾指出,閩南台語「按呢」的「按」及其他唸an音的閩南語漢字(安、案等),都無「這」「這麼」之義,「按呢」之所以是「這樣」,唯一理由是學自客語的「恁樣」和「恁呢」,「按」只是客語「恁」的同音字。
同樣的,「凊彩」的「凊」及其他唸tshin的閩南語漢字(襯、靘等),都無「隨便」「隨意」之義,「凊彩」之所以是「隨便」,唯一理由是學自客語的「儘採」,「凊」只是客語「儘」的同音字。
客語保存正確本字「儘採」,見字聞音而知其義,為客語界一致接受,反觀閩南語,仿效其音及義,而未學其字,以致語源迷失,不知tshin-tshai的tshin是客語和古漢語的「儘」,結果在「凊彩」等一系列同音詞上糾纏不清,爭議不休。
為此,筆者建議捨棄「凊彩」等五花八門的同音詞,回歸「儘採」的正確語源,使閩南台語族群及學界不再疑惑「凊彩」的來歷,也有助於閩客族群的文化交融。
總之,閩客台語和古漢語的比較研究有助於找回一些閩南台語的真正語源和本字,彰顯閩客台語本是一家親,當我們聽到客語,尤其是四縣客語說qin-cai及an-ne,發音幾乎跟閩南台語的「凊彩」及「按呢」一模一樣時,語言文化的親和感和親近感油然而生。
客家台語(四縣)向閩南台語學習詞彙的發音,如「點著」(diam-do/燈火點亮)、「堵著」(du-do/碰到/遭遇到不幸),「毋值」,(m-dad)dad乃學閩南語讀音,意為不值得,以及一些詞彙的用法,如烏白講、無影無跡等,閩南台語也向客家台語學習「恁呢」「儘採」「悿」等諸多古典詞彙,這種語言文化的交融,是促進族群融合與團結的基礎,值得閩客台語學界進一步探索。
專文屬作者意見,文責歸屬作者,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