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文】 回應民意與本土潮流 中研院正名可進入政治處理

傳統社會普遍敬重知識菁英,菁英文化主宰時代的「現代主義」漸褪去;廿一世紀「當代思潮」洗禮下,受到來自多元主義與社會主義等思潮的批判和挑戰,菁英也須觀照民眾文化的自發性。
中研究是否該正名?中研院長廖俊智曾表示,目前無法給出正名期程,要給內部充分時間思考討論,得出最好的解決方案,現在最重要的,是把研究做好,不要忘記最主要的工作。
兩年了,時間還不夠充分?菁英們應該體察民意,不與「本土化」當代潮流對抗。不要考驗台灣人民的耐心!
蔣介石與胡適故事啟示:槍桿子不願得罪筆桿子
1958年胡適接受蔣介石邀請,由美國來台灣出任「中央研究院」院長;蔣介石對胡之歸來很高興,4月10日親自出席胡適的就職典禮,並發表精心準備的祝賀演講詞,然胡適在答辭時並未領蔣的情,反而當場指正。
胡適曾規勸蔣要與美國等民主國家採取一致方針,獨裁者蔣介石多少次在日記裡痛罵胡適,甚至還因胡適之言對其刺激太深而致失眠,然表面上蔣還是行禮如儀,連極權如蔣者,對知識菁英還是有所顧忌。

然中研院沒有胡適此等連專制蔣都敬懼三分的大學者,何況胡適言之在理,而今公民社會的主人是人民,政治人物亦有民意的壓力。
時代已然不同 民意站在本土政府這邊
中研院外文正名從立法院初次提出要求,至今已兩年,中研院未有具體行動。長期以來台灣在國際上的學術研究的成果被「中國」接收,院內諸公無感,但台灣人憤怒:何以納稅人的錢,要支持屬於「中國」的研究?
日前台派耆老姚嘉文、吳樹民等拜訪廖俊智院長,未得具體回應故而發起台派團體連署。

中研院內也有自由學社等本土派,力主正名為National Academy Taiwan ,然反對一方歸根究底還是黨國思維,大中國意識阻礙台灣國家前進,裝糊塗也裝老大,感受不到時代脈動!
反對中研院正名 不啻給中國濫用第2758號決議之機會
中研院於1928年創立於南京,英文名稱 Academia Sinica (Sinica是拉丁文,中國之意) 反對正名一方認為,此乃繼承傳統的創院名稱,不可更改,而這樣的「大中國意識」如同把台灣雙手奉上給中國,因為若依照他們「繼承創院名稱」的說法,那麼未來中國是否也可以依據聯合國大會第2758號決議案之「政府繼承原則」,要求繼承中華民國政府、併吞台灣?
違反本土潮流悖離民意 中研院擺爛就政治處理
俄烏戰爭下當台海危機已成全球所關注焦點,中研院正名,關乎國家安全,當中國處心積慮將台灣海峽內海化,當台灣被國際認為是一個危險的國家,具指標性的最高學術機構中研院豈能模糊認同、敵我不分?
如果台灣內部認同不一,無法展現出足夠的抗中強度,又怎能得到美國信任?台海真有危機時,國際上民主國家願意協防台灣?
二年了,筆者要請反對正名的一方體察時代思潮、社會輿論、國際情勢,更基於國家安全,捐棄意識形態。

中研院正名勢在必行 強大民意就是蔡總統的後盾
蔣介石與胡適的故事,雖表示多數政治人物不願得罪知識菁英,但時代不同了,民選總統應體察民意,正確的路還是該堅持下去。
中研院正名是時代趨勢、勢在必行,若不願審時度勢,體認民意,猶死抱著94年前的看板,逆著潮流而行,那麼綠營過半數的立委,代表民意,握有經費預算審查權,也不必客氣,蔡總統站穩台灣主體立場,只要是做對的事,不必怕得罪誰,人民才是頭家,會支持您的!
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