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文】中國何以成為專制溫床?「反共不反中」仍落入一中陷阱

民調已有83.2%以上認同自己是台灣人時,中國步步逼近,反共不反中能凝聚全民戰鬥意志?不與中國徹底切割,如何站穩敵我立場?如何建構台灣主體意志?

朱孟庠(前李登輝基金會副秘書長)
2023/05/12 12:00
民進黨定調「和平保台、反共不反中」為選舉主軸,只是,面對強敵壓境,反共和反中能切割?示意圖/賴清德粉專

民進黨正式定調「和平保台、反共不反中」為選舉主軸,或許是精心計算過一定要向「中」間靠攏,才能拿到中間選民的選票,只是,面對強敵壓境,反共和反中能切割?

無力將外來政權本土化?本土政權卻延續中華體制?

先看看近代世界史,烏克蘭人、芬蘭人、波羅地海小國如何對抗蘇聯而獨立,愛爾蘭人對抗大英帝國,阿爾及利亞對抗法國殖民主義…都是以「小」民主力抗「大」國宰制,成功立憲的獨立榜樣。

今天認同自己是台灣人佔絕「大」多數的台灣社會,竟然沒有能力將中國國民黨轉化為台灣國民黨,這是李前總統晚年最大的遺憾!相反的,在中華民國政體下執政的本土政黨,卻得去延續中國國民黨的中華政權體制。

李登輝心心念於「二次民主改革」,晚年提出「脫古改新」,就是做個有本體意識的新時代台灣人,不要在中國封建體制的循環下找出路。圖/李登輝基金會官網

「反中」具有建構台灣主體意志的文化意義

深藍的國族認同,是台灣的內憂,反共不反中仍落一中陷阱。李登輝前總統晚年為何心心念於「二次民主改革」,就是以社區認同取代血緣認同,以「新時代台灣人」的概念解決從小灌輸「我是中國人」的國家認同的分歧。

李登輝晚年提出「脫古改新」而非「托古改制」,簡單說,就是做個有本體意識的新時代台灣人,有自己的文化高度與國族認同,不要在中國封建體制的循環下找出路;「反中」具有建構台灣主體意志,更積極的文化意義。

看魯迅、劉曉波對中國封建文化之批判

上個世紀初1909年魯迅棄醫從文由日本返回中國,揭露中國封建文化之惡,1918年以《狂人日記》批判:「中國歷史頁頁書寫著『仁義道德』,實際字裏行間都是『吃人』二字。」天朝主義朝代更替政權易手,依然是獨裁帝制,五四新文化運動後,也無法改變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看看國內的蔣朝殖民符碼(兩蔣陵寢、中正廟、新台幣幣像……)依舊盤旋於上空,對苦難的台灣而言,深化民主跳脫中國封建文化談何容易?不切割,能建立台灣主體意志

1988年11月劉曉波接受香港《解放月報》專訪,記者問:「那什麼條件下,中國才有可能實現一個真正的歷史變革呢?」劉勇敢直言:「中國要三百年殖民地。香港一百年殖民地變成今天這樣,中國那麼大,當然需要三百年殖民地,才會變成今天香港這樣,三百年夠不夠,我還懷疑。 」劉指出專制中國與民主國家的差距有多遠?這就是反中在文化上的意義,連中國知識菁英都反中。

魯迅《狂人日記》批判:「中國歷史頁頁書寫著『仁義道德』,實際字裏行間都是『吃人』二字。」圖/百度百科

「反共不反中」落入黨國時代口號 怎建構台灣主體意志?

事實上民調已有83.2%以上認同自己是台灣人時,中國步步逼近,反共不反中能凝聚全民戰鬥意志?不與中國徹底切割,如何站穩敵我立場?

請想想:中國何以成為專制溫床?是文化使然!反共不反中,再次落入黨國時代的口號,無法建構台灣主體意志。

唯有價值領導才能贏得尊敬、徹底翻轉政治文化

過去以國家暴力加諸於台灣人身上的「中國人身分認同」,隨著民主化潮流,本土意識生根下,歷史的脈動已漸漸擠壓出台灣主體認同的追求,這股力量必須讓它更壯大,大到逼著中國國民黨蛻變為「台灣國民黨」才能立足於台灣。

賴清德所領導的民進黨當有信心,強化並珍惜此「資產」。2024年大選,提升台灣人的尊嚴與認同,才是選舉能撼動民心之所在。

屬作者意見,文責歸屬作者,不代表本報立場。

您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