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台灣】台灣最大族群的母語名稱沿革考

「台灣」、「台灣人」、「台灣話」至今已127年,沒想到還要開倒車去蹧蹋文明的台灣人,退回去做爬蟲類的「閩」南之人,阻礙台灣人建國發展!

許極燉(日本台灣語言文化協會創會會長)
2022/12/25 10:00
日本人半世紀的統治期間,總督府和民間出版有關台語的辭典和圖書多達120種以上,但書名沒有一本是「閩南語」。示意圖/取自活水來冊房粉專

引言:最近教育部和文化部在立法委員的質詢催促之下,似有意要將「閩南語」正名為「台語」。

100多年前日本殖民統治台灣,日台間統治與被統治者意識對立,「台灣人」意識崛起,隨之「台灣語」一詞闊步天下。日本人將台灣最大族群的母語定調為「Taiwan Go」(台灣語),半世紀的統治期間,總督府和民間出版有關台語的辭典和圖書多達120種以上,書名沒有一本是「閩南語」。

圖:甘為霖牧師編寫的《廈門音新字典》於1913年首刷,2009年台灣教會公報社重新修訂後出版,書名改為《甘為霖台語字典》/維基百科

英國傳教士出版的字典也沒有一本題為「閩南語」的,1837年W.H.Medhust的漳州音字典叫《福建方言字典》,C.Douglas的是《廈門白話音字典》,1913年William Campbel(甘為霖)的叫做《廈門音新字典》一再重版,由此可見「閩南語」一詞早跟台語SAYONARA(沙喲那拉)。

然而,國民黨佔據台灣以後,踐踏台語,稱之為「方言」為「鄉土語言」又是「閩南語」,加以百般侮辱、禁止,開歷史之倒車。

以下擬就「台語」這個語言所經歷的滄桑做一番走馬看花式的考察,提供政府參考,拋磚引玉敬請高明指正。

土地、人(族群)與語言

土地孕育人,人運用語言墾殖土地,營造地利創造生活文化。土地、人與語言三者的名稱密切不可分,亦即台灣之地居住的是台灣,其語言為台灣話,即台灣最大多數(占75%)人的母語界定為台灣語(台語) ,無須再冠以飾詞為「台灣台語」,難不成還有「中國台語」?或說有「福建台語」?都是蛇足四不象。

目前台灣有四大族群:(1)二次大戰前定居的福佬人(2)客(家)人(3)平地系原(先)住民(平埔族)和山地系原(先)住民或稱高山(砂)族,以及(4)二戰後避亂來台的中國系「外省人」,他們將來大多會融入前三者族群裡成為台灣人大家庭的成員。

這些族群的母語不能排除也是「台灣語言」之一, 可並不都適於代表台灣人的語言而定義為台灣話(台語) 。

1905年10月1日實施的國勢調查(即戶口普查),是台灣史上第一次戶口普查。圖/取自國家文化記憶庫,圖檔來源臺灣歷史博物館

日本統治台灣於1905年10月1日實施全台戶口普查,結果人口數304萬人,各族的人口構成為:福佬系(漳泉籍)約250萬人(82%)、客(家)人40萬人(13%)、平埔系4.6萬人(1.53%)、山地系3.6萬人(1.2%)、中國人約9千人(0.3%),日本人6萬人(1.9%);後來又多次戶口調查,1934年台灣人的常住人口488萬人,福佬系佔80%,客(家)系15%,其後此一趨勢並沒太多改變。

福佬系的母語「代表」台語不可厚非為「福佬沙文主義」,正如中國有55個族群,漢族佔95%,漢語代表中國語,未見有「漢族沙文主義」的異議。

福建的開發與福建語的形成演變

語言的主體是人,人依靠土地的開發而繁榮,其語言因而盛行。土地的開發透過人力,其成果反映在地方政制的建置,亦就是地方官署的設立是地方開發,人口增殖的指標,準此可以察明某地方,某種人的某種語言的演變發展軌跡。

台語(福佬系)源流自福建,溯源尋根,先來考察福佬語的演變歷程:

一、從福建祖語(Proto Min)到閩南語

先秦時代,華南之地的住民是百越民族,其中在福建者叫「閩越」(史記卷114東越列傳),楚漢之爭時助劉邦,漢初以浙江南福建北為地盤建立閩越國,70年後被漢武帝所消滅,閩越人三國時稱為「山越」,福建古稱「八閩之地」∘

公元2至3世紀,東漢末黃巾之亂,三國紛爭,先後從浙江和江西移民進入福建西北建甌一帶會合形成「Proto Min」語,以浙江吳語佔優勢。

第3世紀後期,在閩江口和晉江口建置了侯官和東安兩縣,閩語乃分裂為福州語和泉州語。

第4世紀初,永嘉之亂(311~316)華北大動亂,流民分三支遷往洞庭湖、鄱陽湖和太湖流域,更少深入到閩南,「河洛之人」跟閩南的開發仍不相干。

南朝時代(420~589) 閩南的開發晚而慢,龍溪和南靖於540年,莆田於566年建置,而更南部的漳洲則遲至686年(武則天時)才設州治,以後漳洲語跟泉州語通行閩南代表閩南語。

二、「福建」的誕生與「福老」的崛起

福建的大規模開發在7~8世紀盛唐時期;唐代地方政制為道州縣,唐玄宗時代福建有五個州(福、建、泉、漳、汀) ,開元21年(733)長安政府派遣「福建經略使」統轄八閩,閩地易稱「福建」。

後來從中原避亂移往福建西南汀江流域的族群(世稱「汀州客人」),跟近鄰的漳洲福建人語言習俗不同,乃稱呼對方為FuK-Lo-Gin「福老人」(即福建人) ,是為「福老/佬」的起源,「福老人」成為閩南人的俗稱,今日南洋仍存在。

三、「廈門語」的亮相

第17世紀中葉,鄭成功以廈門思明州為反清復明的基地,漳泉各地之人聚集其幕下,閩南語在廈門滙合交流乃形成「廈門音系」,廈門話抬頭亮相隨同鄭成功傳播到台灣,在台南「角逐天下」。

鄭氏軍事集團蟠據台南開國立家,改台灣為「東都」,鄭經又改為「東寧」,語言方面則形成「府城話」(台南話與廈門話音有異) 。圖:日本抄繪《坤輿萬國全圖》中的東寧國/維基百科

四、一府二鹿三艋舺

台灣的開發由南而北,從西而東,這是台灣開發的寫照。鄭氏軍事集團蟠據台南開國立家22年,改台灣為「東都」,鄭經又改為「東寧」,主要的墾拓了南台灣鳳山、恆春以及中北部的一部分(彰化、新竹) ,語言方面形成「府城話」(台南話與廈門話音有異) 。

清廷恢復台灣名稱,初期人口約25萬人,設一府(台灣府府治台南)三縣:①台灣縣包括台南澎湖、②鳳山、③諸羅(嘉義),惟因實施三禁限制閩客移往台灣;迨百年後,1760年「三禁」解除,移民潮湧進台灣,1811年戶口編查時人口194萬多人,泉州人墾殖台北盆地,漳州人開拓宜蘭及後山。

五、台灣語言的「戰國時代」

清朝領台212年,實施「統而不治」的政策,後山台東花蓮更是化外之地。當時通行的語言并沒有一個統一的名稱,族群名稱有閩客、有福老、平埔以及山地;語言較主流的漳洲話(台南、宜蘭)和泉州話(鹿港、台北) ,或以鹿港區分以北為頂港(人/話),以南為下(台語音的A)港(人/話) ,呈現戰國的亂局,此一現象到1895年、日本割台以後才定於一尊。

「台灣」、「台灣人」、「台灣話」至今已經127年了,真沒有想到還要開倒車去蹧蹋文明的台灣人,退回去做爬蟲類的「閩」南之人!阻礙台灣人建國發展。

屬作者意見,文責歸屬作者,不代表本報立場。

您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