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文】閩客跨語考察「綴」「隨」「趁」何者是台語tue本字?

閩客台語表達跟隨義的漢字,不外「趁」和「跈」二字,客語學界不作爭論,閩南台語學界卻在「綴」「隨」「逫」等不相干的漢字作文章,實無必要,徒增台語文書寫的亂象。

陳明道(佛光大學名譽教授)
2025/03/07 16:23
「趁」是閩客台語及漢語諸語系的共用字,有多種意思。示意圖/YT頻道@TSTGCP

「趁」是閩客台語及漢語系諸語言的共用字,閩南台語唸than(音嘆),有多種意思,其中「把握時機」是各語言的共義,如「趁早」「趁年輕(客語「趁後生」)」,此外,漢語「趁」有追逐、謀求、尋找之義,如《水滸傳第73回》:「胡亂趁些晚飯吃」,閩客台語據此引申出以下意涵:

(1)謀生義:如「趁食/than tsia」,意為謀生、討生活,客系一些方腔(詔安、饒平等)說「趁無食」,意為很難討生活,跟閩南台語的說法一樣,「趁」也唸than,或唸客語正讀音chiin/chin。

(2)賺取義:如「趁錢/than-tsiN」「趁打/than-pha/討打、活該」,閩南台語和部份客腔都有這些詞彙,「趁」也都唸than。

(3)跟隨/仿效/學樣:閩南台語說「趁樣/than-iuN /跟隨他人作法」「趁人/than-lang /仿效他人」「閹雞趁鳳飛/iam-kue than hong bue/東施效顰」,「趁」字唸than。

以上第(3)項跟隨義,客語寫作「跈」,與「趁」異體同字,漢語唸ㄔㄣchen,客語唸ten,如「有樣跈樣/有樣學樣)」「矮牯仔看戲跈人笑/矮冬瓜看戲跟著別人笑,閩客共用俗語,比喻不懂裝懂」。

閹雞趁鳳飛,「趁」字唸than,是跟隨/仿效的意思。圖/公視台語台臉書粉專

閩南台語「趁」的跟隨義也另唸tue(漳腔te,音同台語「題」第三聲),用「趁than」表達跟隨義的詞語,如上述「趁樣」「趁人」「閹雞趁鳳飛」可另唸tue- iuN/tue-lang/iam-kue tue hong bue,唸tue(te)反而更順口,因為這是口語。

閩南台語用口語tue(te)表達跟隨義的詞語很多,但除上述少數詞語外,都不能改唸文語「趁than」,如女人私奔/婚外情,閩客台語說為「tue人走/跈(ten)人走」或「tue著人/跈(ten)著人」,表面意思是隨別人跑或跟上別人,真正意思是私奔、搞婚外情,這裡tue(te)若改說「趁than」,則不能通達。

又如閩南台語「tue前tue 後/跟前跟後,跟屁蟲」,若說「趁than」也不能通達,畢竟文語「趁than」在日常生活應用上有其侷限性,不能跟口語tue(te)相比;那麼,口語tue(te)可否寫作「趁」?其本字為何?這是本文所要探討的課題。

官版台語辭典稱tue的本字是「綴」,例句:「攑香綴拜 gia hiuN tue pai/盲目跟風、無主見」「綴人走tue lang tsau/跟人跑,即私奔」「綴前綴後tue tsing tue au/跟前跟後、跟屁蟲」。

官版台語辭典稱tue的本字是「綴」,例句「攑香綴拜」意為無主見、盲目跟風。圖/公共電視台臉書粉專

唯查多本漢語辭典和閩南台語辭典,「綴」意為裝飾和縫合,即便在康熙字典和說文解字等古代辭書,「綴」亦無跟隨仿效之義,讀音也各異,《臺日大》未收錄「綴」字,《甘字典》有收錄,但唸toat及tsoe二音,不唸 tue/toe。

吳守禮教授編《國台對照活用辭典》引述《普閩典》,「綴」意為連結、連續,而非跟隨、仿效;閩南台語「綴」只用於文言誦讀,指裝飾、縫合、連字等義,口語不用,與跟隨義亦不契合。

那麼tue的本字會是「隨」嗎?《臺日大》的「隨」字條列出八個含「隨」詞目,都唸tue或te,表達跟隨義,如「隨我來」,唸tue gua lai,該典特色是使用很多訓讀字,「隨」唸tue應也是訓讀;

劉建仁先生從古漢語聲韻演變判斷,台語tue可能是從漢語「隨suei」音演變而來(註),然他所述演變過程不清不楚,不具說服力,不能就此認定「隨」是tue的本字。

吳氏《國台對應典》的「隨」字條「跟隨」詞項,台語說為tue,但他不用「隨」字,而是用「逫」,如「我逫大家做陣行/gua tue tai-ke tso-tin giaN/我跟大家一塊兒走」,可見吳氏也不認同「隨」為tue的本字。

「逫」字華語唸ㄓㄨzhu,各閩南台語辭典只有《甘字典》收錄,唸koat,是「遠」「走」義,與跟隨義的台語tue不相干;奇怪的是,吳典本身的漢語字條竟連「逫」字也未收錄,怎可說此字是台語tue的漢字?

「逫」字華語唸ㄓㄨzhu,閩南台語辭典只有《甘字典》收錄,唸koat,是「遠」「走」義,與跟隨義的台語tue不相干。圖/擷自漢典

以上探析tue的本字,排除「綴」和「隨」二字,剩下「趁」,筆者判斷tue的本字是「趁」,理由如下:

第一、閩南台語「趁than」跟隨義的各詞項,都可另唸tue(te),如上述「趁人」「趁樣」「閹雞趁鳳飛」可另唸「tue人」「tue樣」「閹雞tue鳳飛」,說明了「趁」可唸than及tue二音,一字唸二音,前者是文讀,後者是白讀。

第二、「趁than」之所以可另唸tue,不是靠華台轉音規則,而是與客語有關,客語用「跈ten」表達跟隨義,其發音與閩南語「趁than」相仿,顯然有古代語源及音源連結。尤有進者,客語用文語「趁chiin」意為把握時機(如趁早),跟隨義則改用口語「跈ten」。

無獨有偶,閩南語也用te(tue)表達跟隨義,閩客詞項重疊,詞義相同,te應是學自客語ten,只因ten在閩南語不好發音,遂把尾音n淡化,ten變成te,如客語「跈樣ten-niong」在閩南語說成「te樣/跟隨別人的作法」。

總之,客語由「趁chiin」改用「跈ten」表達跟隨義,閩南語也由「趁than」改用te(tue)表達跟隨義,閩南語te(tue)與客語「跈ten」密切相關,而「跈」與「趁」是異體同字,藉由閩客跨語比對,可確認te(tue)的本字就是「趁」,唸than是文語,唸 te(tue)是口語。

閩客台語表達跟隨義的漢字,不外「趁」和「跈」二字,客語學界不作爭論,閩南台語學界卻在「綴」「隨」「逫」等不相干的漢字作文章,實無必要,徒增台語文書寫的亂象。

「跈」與「趁」是異體同字,藉由閩客跨語比對確認,te(tue)的本字是「趁」,文讀than,口語唸 te(tue)。圖/擷自國際電腦漢字及異體字知識庫官網

最後表達兩點感想,第一,閩南台語與華語、客家台語及漢語文化圈諸姐妹語言具有語源和音源連結,研究台語語源若只重古籍考證,發掘古僻字詞(如綴、逫)作為台語本字,而不作跨語比較、華台轉音規則歸納、語用邏輯推論、仿音及連音,閩南台語變音彈性等項研究,則會迷失眾多正當合理且平實易學的本字。

第二、官版台語辭典使用大量同音字(如本文的「綴」),包括字典查不到的古僻字眼,如「左禾右黑」,「上敖下力」,導致語源迷失、語文傳承斷裂、與現代漢語文化圈疏離等問題,拙文已多所指陳,盼學界及官版辭典編者重視檢討而有所改進,庶能建立一套正當合理、平實易學且與現代文化接軌的台語文書寫系統,以利母語教育和推廣。

註:參見劉建仁著《台灣話的語源與理據》「嫷sui2」和「隨tue3」—從原始漢語複聲母「zd-」試說「嫷sui2」和「tue3」。

屬作者意見,文責歸屬作者,不代表本報立場。

您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