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專欄】1.91是什麼? 招攬存戶資金 吸收存款利率大賽開跑

最近一周,老王的眼球,關注到兩則廣告,發現無論線上還是線下金融業者,開始逐步地展開為了招攬存戶資金產生的吸收存款利率大賽,首先是Line bank推出13個月定存1.91%,接著台新金控也開始推出一年期利率1.88%的定期存款,這代表什麼?
我覺得應該是金龍海嘯後,有在接觸銀行放款的都知道,房貸利率除了新青安外,已經悄悄的突破以超過3%甚至有3.5%的利率在放貸,那金融業者在存款與放款間的利差逐步放大,房貸業務目前看來因為有放貸成數限制,再將放款值對照起房地產現狀,依照目前實價登錄價格也是超十足擔保情況,在上述種種有利可圖的跡證下,金融業者們為了增加收益,並且符合銀行法72條之2的規定,終於開始增加存款戶的利息,開始進行吸收大規模存款了。
一方面透過吸收存款的方式,開始嘗試接觸房地產新一輪的投資客,畢竟當房地產價格有鬆動時,就會有投資客嘗試運用財務槓桿,進行新一輪的接手,此時短期的房貸利率上揚,對這群噬血的投資客來說,無非就是個納入資金成本與未來投資報酬率間的考慮。同時,另一方面,金融業者也透過這一輪的拉高存戶利率,把保守理財的客戶,重新吸納進來,看能不能在股市指數如此高的情況下,跟ETF做點小競爭,讓保守客戶或者已經賺足波段的客戶,讓他們的資金開始願意退出股票市場,短暫的在存款部位休息一下賺點小利差,其實對金融業者來說,也是企圖在下一輪資產配置浪潮下,讓新往來的存戶或者舊客戶的資金,在自家理專們透過一年期的軟磨硬泡的布局下,可以買點自己家的理財商品,增加點手續費收入。
那這是好事嗎?
從老王的觀點來看,這其實蠻好的,金龍海嘯的意義其實很高一層面就是在於此,央行透過存款準備率的調升與限縮貸款成數的下降,讓金融業者全面重新檢視自己的資產部位,一方面讓已經因為高額房價與國民收支間不匹配的房地產放款業務,因前述不匹配產生風險升高,透過放貸利率開始拉高,產生風險貼水溢價,去降低授信風險,同步的,也將此類風險性資產的曝險水準因為放款成數的降低,開始將曝險水準往下調降,以避免萬一有不景氣時,產生系統性金融風暴。同時也開始讓更廣大保守不善投資只喜歡保本的資金,也有個簡單的收益可以分享國家成長的果實,些微的可以抵抗通貨膨脹,一切的一切都似乎開始朝向總裁期待的正向循環前進。
事實上期待在未來幾個月,會有更大規模的金融業者開始跟進,若有跟進,就可以證明這波房地產的無限上漲的態勢,終於重新得到了抑制。可是目前已經氾濫成災的超額儲蓄資金,未來會流向哪裡呢?會是百業蕭條唯有AI/半導體獨漲的台北股市??或者開始重新對於全球市場做檢視,然後在金融業者的幫忙下,做出全新的全球布局?如何端出適當政策,讓金融業者輔導台灣資金往更健全的資產管理方向前進,相信這也是未來金管會彭主委的功課就是,很快的,也必須就被檢驗了。
專欄屬作者意見,文責歸屬作者,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