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文】拼盤式台語「搶搶滾」不可取/從平實處探尋語源

媒體用台語詞「搶搶滾」以形容股市熱鬧翻騰,另一寫法是「強強滾」,前字以華語音充當台語音tshiang-tshiang,後字「滾」則是用台語唸為kun第二聲,華台混雜,扭曲漢字語意和語用,也讓人們誤以為台語缺少書寫文字,這類拼盤式台語詞彙不少,常在媒體出現的有「三腳督」「五告水」「係金ㄟ」…。
其實,這些台語詞彙都有平實易懂的本字,以「搶搶滾」為例,台語「tshiang-tshiang-kun」(或kun-tshiang-tshiang),官版台語辭典及民間辭典都寫為「沖沖滾(或滾沖沖)」,以「沖」形容熱水沸騰,引喻熱鬧翻騰,字義妥當且可解。
閩南台語「沖」文讀tshiong,白讀tshiang(音似華語強),「用水沖沖一下/yong tsui tshiang-tshiang le/用水沖一沖」這不是台語界的規約,是自古以來就是這樣說的。

台語母音從文讀iong轉白讀iang的例子很多,例如「昌」文讀tshiong,用於昌盛,白讀tshiang,用為姓氏;「響」文讀hiong,用於「影響」,白讀hiang,用於「鑼聲若響/lo-siaN na hiang」由此建立文白轉音規則,「沖」口語唸tshiang,便是依此規則。
母語教育應教導這些轉音規則,讓學生明白「tshiang-tshiang-kun」漢字是「沖沖滾」,做好母語教育,媒體界及文化界引用台語時,自會尊重台語傳承,不會寫出「搶搶滾/強強滾」這類文字。
國內選舉時,媒體經常使用「三腳督」一詞,也是拼盤式台語,用台語或華語唸都不通,必須是前二字用台語唸saN-kha,後字「督」用華語唸ㄉㄨdu,拼湊成台語音saN-kha-tu,方能成義,意思是三足鼎立,選戰情勢三搶一。
「三腳督」扭曲了漢語的字音義,破壞台語與華語的語文分際和書寫系統完整性,讓學生誤以為「督」台語唸tu,是「鼎立」之義。

殊不知, saN-kha-tu自日治時代即流行於民間,漢字寫作「三腳株」,台語「株」作為動詞有三義,其一是木竹交叉互抵形成穩固架構,農村採收高梁後,便是用三腳株的方式曬高梁桿子,媒體與文化界應尊重台語文化傳承,不可濫用,母語教育也要教導這些優良傳承,否則只是空談。
「五告水」是拼湊華語音wu kao與台語音sui,仿冒台語「有夠美/wu-kau sui」;「係金ㄟ」是以華語音xi jin e仿冒台語「是真的/si jin e」,捨棄平實易懂的本字,另造怪異的台語文字,扭曲漢語的字音義,無論就華語或台語來說,都不可取。
除仿冒華語音外,另一個問題,是使用僻異或生澀的字眼取代平實易懂的本字,形成劣幣驅逐良幣的亂象,如台語「土」被「塗」取代,「嘴」被「喙」取代,「爻/gau/聰明能幹」被「上敖下力」取代,「怯世/khiap-si/醜陋」被「病字殼加去+勢」取代…。

以下案例適足以說明,學界人士捨棄平實易懂的本字,偏好僻異生澀而與現實脫節的古漢字:
台語「tshua/音同台語蔡第四聲短聲/意為顫抖」有多種寫法,包括掣、瘛、剉、挫、趖、惙、掇、擦…等,學界逐一考據古代辭書後,認為「瘛」字最佳,此古漢字唸ㄔchi或ㄑㄧqi,是一種手腳抽動的小孩驚風症,宣稱台語的「tshua/顫抖」是源自這種病。
惟筆者遍查閩南台語辭典,都沒有收錄「瘛」這個古字,怎知它在閩南語唸tshua?就算唸tshua,也是小孩的病症,但身體因寒冷或恐懼而顫抖,是一種生理現象,二者豈可相提並論?如若有所關聯,也必是前者學自後者,即先有生理現象的tshua(顫抖),再引申出小孩抽搐症狀叫做tshua,何況從日治時代至今,從沒聽說有一種小孩病症叫做tshua。
台語「tshua/顫抖」在官版台語辭典及吳守禮教授的《國台對應活用辭典》寫作「掣」(吳典另作「左豎心右出」),《台日大辭典》及《廈英大辭典》寫作「擦」。
然經考察,閩南語「擦」雖可白讀tshua,但無顫抖之義,至於「掣」,漢語意指迅速抽取,閩南台語和客家台語採用此義,分別唸tshua及chad,如閩客台語都可說「掣一張衛生紙」「掣雞毛」;再者因顫抖、抽搐的生理現象類似迅速抽取,閩客台語都把「掣」引申為顫抖、抽搐義,這是語用邏輯的課題,由此可確認閩客台語的tshua和chad,本字就是「掣」。
經查閱官版客家台語辭典,確實是用「掣」表達顫抖義,跟官版閩南台語辭典一樣,例如「掣一下」,意為顫抖了一下,客家台語唸chad id ha,閩南台語唸tshua jit-e,同字同義又仿音。

依據前述,可知現時流行的「剉咧等」和「皮皮剉」,剉字只是借音字,台語「剉」乃承自漢語,有二音義,一是唸tsho,意為砍伐木材,如「剉材/tsho-tsha/伐木」,二是唸tshua,意為磨削,如「剉冰/tshua-ping/削成冰花」,「剉」並無顫抖義,應改為「掣」,以求台語用詞的正當合理和齊整統一。
正如拙文一再指出,閩南台語的本字大多是平實易懂且正當合理的漢字,台語書寫系統之所以出現很多僻異生澀字眼,乃因未能運用正確的語源探尋方法,對台語研究和母語教育造成不必要的障礙和負擔,不僅跟現代文化與現實生活脫節,也降低學習效率,有待學界檢討改進。
專文屬作者意見,文責歸屬作者,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