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奕軍專欄】黑天鵝事件發生後:掌穩舵,別急著跳船!


在投資的世界,「黑天鵝」常常來得既急又猛。可能我們昨天還在開心計算投報率,今天一醒來,全球股市崩跌「風暴來襲」,霎時手中資產像坐「大怒神」,下墜得讓人心驚膽跳。
所謂黑天鵝事件,指的是那些極度罕見、難以預測,卻對市場與經濟造成巨大衝擊的事件。1997亞洲金融風暴、2000年網路泡沫危機、2008年次貸金融海嘯、2020年武漢肺炎疫情、系統性金融機構連環倒閉、俄烏戰爭等等,都是經典案例。
當黑天鵝事件降臨,市場往往立即陷入劇烈波動與恐慌,投資人容易情緒化反應,導致非理性的投資決策,這類事件發生後的第一週,該做的恐怕不是跟著著急,而是像老練的水手,先穩住舵盤,別急著跳船,靜待乘風破浪的機會。冷靜應對、妥善調整,將對未來資產安全與報酬產生深遠影響。
投資輸贏不在短期跌幅
市場恐慌會讓人腎上腺素飆升,誠屬正常生理現象,然而冷靜的投資人知道,只要底氣足,輸贏不是在短期跌幅,而是在慌張之中是否錯賣了好資產?
如何在黑天鵝風暴中,做出冷靜且有紀律的因應?首先該做的,不是打開APP狂點「全部賣出」。別慌張,先搞清楚自己的戰鬥位置,冷靜下來,把資產清單拉出來,全面評估現在的資產狀況與曝險程度,問自己股票跌了多少?比例佔總資產百分之幾?債券部位還穩嗎?有沒有因為市場利率劇變而出現損益?現金與存款還夠撐多久的生活開銷?
其次守住現金,面對現實,此時擁有現金的人自然比較敢大聲,現金不只讓人能安心度日,更讓我們在將來佈局機會來臨時有餘裕「撿便宜」。建議立即檢查有沒有足夠的現金或者可以快速變現的資產(例如短債ETF)應付半年開銷?若不夠,是否能從低波動資產調度補充?——這不是什麼華麗的投資技巧,而是基本的自我防衛,就像颱風來臨前要確認門窗是否關緊,而不會費力去搬沙發拖地板。
然後回到初衷:「到底為什麼投資?」——這是危機時刻最實用的提醒,絕非矯情的「心靈雞湯」,因為難以否認的是,多數投資人心智常隨市場劇烈波動、喪失判斷能力,忘了自己為什麼而投資。是否可以深呼吸之後想想:我們是為了更好的退休生活?還是為了子女的教育資金?我們的投資目標是放在十年後?還是十週之後?如果是長期目標,那麼這樁黑天鵝事件,是不是長途中的一段驚險遭遇?跌勢有觸及讓自己「睡得著覺」的停損點嗎?應該動搖長期投資策略嗎?投資不是捕風捉影的遊戲,而是對未來承諾的紀律,別因為黑天鵝事件就嚇得閉著眼睛立刻變心。
黑天鵝風暴之後的市場,通常不會乖乖反彈,而是像心電圖般起伏不定,這段期間,也是長期投資人陸續加碼調整的黃金時刻。假設原本的股債配置是六比四,結果股市大跌後變成五比五,這時是否應該逢低買進、補回股票部位,維持原來的六四比?
倘若自我審慎衡量風險承受度仍然足夠,而且認為資產配置已經失衡,也許就是可以低接的好機會,就像去百貨公司看到喜歡的東西大特賣,反而該開心撿便宜。
別當追高殺低的韭菜戰士
然而重要的是相信自己,切莫因為社群媒體上喧囂的八卦消息而自我懷疑,一個傳言兩句評論三條留言四個網紅五個專家,就能讓我們忐忑不安神魂顛倒懷疑人生:究竟「是不是該清倉?」還是「V型反轉進場好時機?」
暫停!我們不是短線交易員,也無法預言,更別當追高殺低的韭菜戰士。在黑天鵝事件後的一週,市場往往仍處於資訊混亂與大量情緒化交易的階段,此時最重要的是「穩住陣腳」,如果實在心癢手癢,請將自以為是的「靈感」寫在紙上,過一兩天再看是否還得這麼做,我們往往會驚訝發現,大多數的靈感與慾望,其實只是揉和恐懼與貪婪等高度壓力下的衝動。
危機中藏著轉機,該專注的不是預測市場底部,而是那些基本面沒問題、被錯殺的好資產。例如某些績優大型科技股、配息穩健的公用事業股,或者長期穩定成長的ETF,獲利能力、現金流、基本面、商業模式仍然健全,卻很可能因爲市場恐慌而被集體拋售,如果你相信自己的現金、勇氣、判斷力,此時買進,或許反而能在市場肅殺時撿到寶。
黑天鵝事件是投資人生的「高空測驗」。能在風暴中保持紀律與理智,就更能在未來回報中脫穎而出。市場風浪再大,舵手的心更不能亂。真正的專業考驗,不是來自在市場大好時賺到熱錢,而是在市場大壞時保持冷靜。
如果自認已經做好資產配置,並且有充足現金流以及明確目標,就先放下短期的焦慮新聞,握好長期的策略地圖,因為真正讓你財富成長的,不是面對黑天鵝時的心慌意亂與無謂預測,而是如何安穩自己的心、定住自己的手。
※免責聲明:本文僅為個人觀點,而非財務建議。投資人應依個人需求評估風險,詳閱相關公開說明書,並自負盈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