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能可預防!長者近五成1項以上功能異常,需定期自我評估

國健署推動長者量六力,111年有近20萬長者完成自評,其中47%有1項以上功能異常,最常見的功能異常為「行動」及「認知」,分別占27%及20%。早期發現、及早介入處理,是預防及延緩長者失能的關鍵。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2022/12/27 15:24
國健署鼓勵長者多參與社區活動,藉更能發揮預防及延緩失能的最大效益。圖/「Do Ca So到咖手」巷弄長照站長者展現活力(國建署提供。)

國健署推出「國健署 長者量六力」LINE官方帳號,111年透過手機自評工具,已有近20萬人次完成自評,其中47%有1項以上功能異常,最常見的功能異常以「行動」及「認知」最多,分別占27%及20%。國健署鼓勵長者使用發展六力線上工具,並呼籲主要照顧者協助長者自評、陪伴就醫,鼓勵長者多參與社區活動,藉更能發揮預防及延緩失能的最大效益,縮短不健康餘命。

維持長者身心功能是超高齡社會主要課題

我國即將於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數據指出,109年國人健康餘命與平均餘命差距約8年,也就是說,長者平均需仰賴家人或主要照顧者照顧8年,成為重要得社會課題。

國健署推廣長者量六力,以達健康老化。左起為巷弄長照站的長者及老師、國健署副署長魏璽倫(右三)、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李純瑩醫師(右二)、台灣老年學暨老年醫學會詹鼎正院長(右一)。圖/國健署提供

國健署副署長魏璽倫說,健康老化不僅強調延緩失能,還能夠逆轉失能。國健署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HO)長者功能評估(ICOPE)推動長者六力提升計畫,認知、行動、營養、視力、聽力及憂鬱(情緒),是維持生活品質者不可或缺之六項能力,身心功能包括內在能力及環境,可以透過適當的介入策略而維持或回復,進而預防及延緩失能的發生。

國健署運用各式宣導管道並與社區據點合作,教導民眾如何使用自評工具進行自我健康管理,並招募400多家醫療院所,針對自我評估異常、多重慢性疾病或高齡75歲以上的衰弱高風險長輩,提供進階功能評估、衛教諮詢及轉介服務,亦透過整合社區內運動、營養等各類據點與資源,提供居民整合性的照護。

長者功能異常以「行動」及「認知」較多

因應疫情及提升功能評估的可近性及便利性,國健署111年進一步推出長者發展六項能力的線上工具「國健署 長者量六力」LINE官方帳號,111年透過手機自評工具,已有近20萬人次完成自評,其中約9.4萬人次(佔47%)有1項以上功能異常,以「行動」及「認知」異常較多,分別占27%及20%;而到醫療院所接受專業功能評估服務者約有8萬人,其中1.3萬人(佔16%)為至少1項功能異常者,評估結果同樣呈現在「行動」及「認知」異常較多,分別占總評估人數之8.9%及4.2%。

國健署指出,在社區實際輔導案例中,有長者膝關節置換手術後因疼痛不願出門,行動功能因此退化,進一步功能評估發現發現「行動」及「憂鬱」面向異常,媒合社區關懷據點參與活動,半年後再評估,行動及憂鬱情形改善;另外有長者因疫情期間社區活動暫停,社交活動減少,家人發現有反覆說同樣字句及記不清楚事情細節,甚至忘記如何操作電視遙控器,後來經醫師協助評估,發覺個案潛在失智危機,經轉介醫院檢查及重新參與活動後漸漸穩定。

主要照顧者應支持長輩定期自我評估,延緩失能

國健署建議長者至少每六個月評估六力,早期發現異常,及早介入處理,能有效預防及延緩失能。若長輩有多重慢性疾病或高齡75歲以上,家屬可協助至專業功能評估單位,由醫事人員深入評估六大能力,並安排整合式的照護計畫。透過協助長者自評、陪伴就醫,鼓勵參與社區活動,藉更能發揮預防及延緩失能的最大效益。

您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