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虛快看!立冬補腎正當時 中醫師教一招辨陽、陰虛
今(7)日迎來二十四節氣中的「立冬」,象徵冬季正式展開。天氣逐漸轉涼,日夜溫差大,許多人開始進補。不過,開業中醫師李和蓁提醒,「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冬季進補應依體質調整,避免過度燥熱;而心血管中心主任曾國翔也指出,冬季進補若油膩過量,恐讓血脂飆升、加重心血管負擔。
立冬後起居早睡晚起
立冬代表「陽氣潛藏、陰氣漸旺」,是調養腎氣的重要時節。李和蓁建議,起居作息應「早睡晚起」,避免夜間受寒;日常要特別注意頭部、頸部、足部三個容易受寒部位的保暖。而冬季是養腎的季節,適度熱敷腰部、進行太極、八段錦或瑜伽等運動,都能幫助溫養腎氣、促進血液循環。
「進補應區分體質,不宜一味重補。」李和蓁指出,若為「腎陽虛」體質,常見容易疲倦、怕冷、面色蒼白,可選擇羊肉、牛肉、蔥、薑、蒜、當歸等溫補食材;若是「腎陰虛」,多見於長期熬夜、口乾舌燥、睡不安穩者,宜選擇豬肉、鴨肉、山藥、蓮子、百合、黑棗、桑葚等平補食材。「陰陽平衡才是養生的重點,補錯反而會越補越燥。」
李和蓁提醒,若經常感覺疲倦、作息正常仍難恢復體力,可能是嚴重的腎虛,建議尋求中醫師協助調理。
近期氣溫驟降,李和蓁表示,臨床門診常見落枕、夜間抽筋患者,尤其長者更易受寒,因此提醒民眾睡前不要開窗太久,腳要蓋好,寢具也要逐步換季。
天氣變冷 注意心血管疾病
國軍桃園總醫院新竹分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曾國翔則指出,冬季是心血管疾病好發期。根據衛福部國健署資料,國人血脂異常盛行率已達三成,但多數人無明顯症狀。氣溫下降使血管收縮、血壓上升,若再大量食用麻油雞、燒酒雞、羊肉爐等高脂料理,或活動量減少,對血管是「雙重壓力」。
曾國翔提醒,冬季進補應以少油少鹽、清淡高纖為原則,並搭配蔬菜與足夠水分。「許多人補得太油,血脂反而飆升。」曾國翔表示,真正的養生不只是補熱量,更要維持血脂平衡與血管健康,避免心肌梗塞、中風等風險。
曾國翔建議,冬季保健可從三方向著手:一是注意保暖,避免血管因低溫收縮;二是控制飲食,減少高油食物、維持高纖飲食;三是保持規律運動與良好作息,讓血液循環順暢。「聰明補冬、養心顧腎,讓身體在寒冬中維持平衡,才是真正的健康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