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峙維專欄】閱讀紙本書籍與善用電子資源是同等重要的兩回事

多年前孩子曾問我,為什麼虱目魚又叫「牛奶魚」,從沒聽過任何人跟魚攤老闆說「給我兩塊沒刺的牛奶魚肚」。當時碰巧朋友也問我,坊間用虱目魚製造的淬魚精以「牛奶魚」來打廣告是不是要營造什麼假象,想自己做魚精的人若在市場跟魚販說「幫我抓兩尾牛奶魚」不知會怎樣。
當年我主觀認定牛奶魚是華語,無論台語或客語都沒有這種說法,所以跟孩子說,牛奶魚是從英文Milkfish意譯而來,跟朋友說,廠商以牛奶魚這樣的名稱來行銷聽起來比較高檔。我判斷,虱目魚在台養殖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荷蘭治台時期,甚至更早,而台灣人要到日治時期才開始喝牛奶,用牛奶來描述這個已經來台灣四百年的魚種,實在不合理。然而,沒有其它佐證資料,我有點心虛,於是開始追查Milkfish這一單字的源頭。
文化記者暨文史作家曹銘宗在他的《蚵仔煎的身世:台灣食物名小考》一書中,寫了篇關於虱目魚名稱由來的考證文章,他指出可能是因為魚體和魚肉的顏色像牛奶,或因為烤熟時魚身會滲出有如牛奶一般的蛋白質,所以英文有Milkfish這樣的稱呼。不過曹老師也只是參考民間說法,並沒有針對英文字源進行考據,於是我從《牛津英語詞典》著手,尋找牛奶魚的詞源。
Milkfish首見於1880年刊載在《新南威爾斯林奈學會會刊》(Proceedings of the Linnean Society of New South Wales)中的一篇文章,文中說明這種魚之所以稱為牛奶魚,或棉花魚,是因為魚皮會散發白色黏稠液體,會像棉絮一樣沾黏在物品上。1898年出版的《澳洲英語詞典》(Austral English)收錄了這個字,並引用前述文章裡的文字做為例句,Milkfish自此正式進入英語世界。
我從《牛津英語詞典》查到這個字的出處與文獻記錄後,打算找到這篇期刊文章仔細閱讀,再找到那本《澳洲英語詞典》查看完整詞條。但我也思索著,若能直接使用線上字典,能找到舊期刊的全文影像,是否還要去圖書館翻閱紙本。我只是想稍微「研究」一下,有需要耗費幾小時跑去翻紙本詞典,去調出不小心就會弄破的十九世紀出版的期刊嗎?最終我決定上網查就好。
那麼,讀紙本文獻的目的到底是什麼?常聽師長們抱怨,現在學生都不讀書,不上圖書館,不願意去翻工具書,去查閱期刊論文,凡事只會估狗。然而,查資料寫報告,一定要用紙本文獻來彰顯什麼嗎?以我的牛奶魚為例,摸到紙、聞到油墨,牛奶魚的意象就比較鮮明、資料就比較真確嗎?當然不是,在我看來,閱讀紙本書與使用數位資源做研究、寫報告,應該是兩碼事。
美國神經科學家瑪麗安.沃爾夫(Maryanne Wolf)的研究指出,使用電子載具無法讓人深入閱讀長篇文章,而且還可能抑制理解力,瀏覽電子書看似方便有效率,但其實我們經常都只是快速掃過。但她也認為紙本與數位閱讀應該並重,電子設備在訓練技能、學習基礎知識上好用又有效率,而紙本書則可以培養專注力、理解力,以及深度思考的習慣。換言之,紙本書與數位資源各有優勢,端看閱讀目的而定。
OECD分析30國學生的PISA成績和學習行為,發現常讀紙本書的孩子在閱讀能力上,領先於依賴電子書的孩子約兩年半的學習進程。而根據美國網路教育媒體「赫金格報告」(The Hechinger Report)報導,台灣、香港、馬來西亞的孩子中,常讀紙本書,或紙本和電子都讀的,閱讀評量的成績比以閱讀電子書為主的孩子來得好。但愛讀紙本書的孩子也不是不使用電子載具,他們搜尋圖文影音、找資料做功課時,就會利用數位資源,但想深入閱讀時,則選擇紙本。
閱讀紙本書籍是為了培養理解與思考力,上網找資料是為了快速獲得正確有用的資訊,兩者並不互斥。前者強調掌握節奏、辨識重點、整合資訊,後者則注重廣泛蒐羅、交叉比對、辨識真假。只是費心尋找和閱讀紙本文獻並不會提升研究成效,與其抱怨學生不上圖書館,不如教他們如何上網查資料,有效利用數位資源,而非為了應付作業,只看了一頁估狗的結果就複製貼上。
專欄屬作者意見,文責歸屬作者,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