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應天時 民報農民曆教大家用節氣養生

順應天時 民報農民曆教大家用節氣養生
記者黃星若/台北報導
《黃帝內經》中說:「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流傳數千年的老祖宗智慧,教大家根據自然的規律養生過日子,用對方式,身體自然健康。
依照四季改變養生方式
「中醫是一種天人合一的概念。」瀚威中醫診所總院長周彥瑢表示,依循24節氣養生,正是利用和大自然環境配合達到治療效果。因此,中醫常說「春養肝、夏護心、秋潤肺、冬故腎」,這種配合四季養生的概念有其規律性,因為四季的改變,影響著人體機能的氣血盛衰及臟腑強弱,依照四季改變養生方式,也正是24節氣的精華。
甚麼是24節氣?一年4個季節裡,每季又細分6個節氣,反映了地球圍繞太陽運動的過程,是每年季節變更的重要標誌,分別是反映氣侯更迭、降雨、氣溫及農務活動,而古人依據這套自然法則,發展出相對應的養生方式。
24節氣蘊含許多文化及醫學脈絡,是幾千年老祖宗流傳下來的智慧,不過不少人也有疑問:自古傳至今的節氣,在氣候變遷的今日,是否依舊適用?不同地域要遵循相同一套法則嗎?
事實上,雖說大氣環境在變化,但在天文角度上是不變的,節氣名稱是根據中國氣候命名,當緯度不同可能造成名稱與氣候不一致,但節氣時間的定義是根據黃道,所以北半球統一在冬至當天日短、夏至日長。周彥瑢表示,氣候的變遷或許在農事上得另找出一套新的規則,但在醫學上,目前依據他們在臨床上的觀察,中醫的概念都還是走在規律上,確實有其實用性的存在。
周彥瑢進一步指出,其實不光是中醫,西醫醫學界許多時候也是按規律行事,像是施打流感疫苗的時間,每年十月份開打,就是因為要防範之後的天氣降溫,開始進入流感病毒好發季節,可見得身體健康和天氣規律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個人體質配合節氣 才是正確養生
不過周彥瑢也提醒民眾,依據節氣來養生固然重要,但還是要依每個人不同的體質給予不同的方式。「順應自然現象來調理,是治療人的小宇宙在大宇宙下生存的概念。」他指出,因此中醫在治療端會以體質為本位,再考慮節氣時節的變化,舉例來說,若一個人虛寒體質需要溫補用藥,但碰到夏天可能會產生嘴破便秘、全身莫名燥熱的症狀,因此就會做適度調整,給一些滋潤溫潤的補藥。
這也正是中醫所謂「致中和」的觀念,周彥瑢表示,這是一種講求平衡的中和之治,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不要過與不及,使氣、血、水三者通暢,身體會回歸到平和的條件,而後再根據四季氣候做全面調養,才有機會養成真正健康的身體。
中醫將人體質分為9種類型,分別為:平和型、氣虛型、陽虛型、陰虛型、濕熱型、血瘀型、氣鬱型、痰濕型、特稟型,除了平和型之外,其他8種皆可混合存在,也就是所謂的「兼證」。雖說現在網路上有各種教大家自我檢測體質的方式,但未必完全準確,像是常口乾舌燥的人未必是燥熱體質,也有可能是陰虛,因此周彥瑢建議大家最好還是找中醫師鑑定自己的體質,再讓醫師根據每個人不同的體質調理身體,不要盲目跟隨大家胡亂吃補。
「中醫自古就是精準醫療。」周彥瑢說,專業中醫師會根據每個病人來看診當下的體質來開藥,是專屬於個人化的醫療,也讓病患們在吃藥的過程中是舒服的。
吃補食節不是人人可補
而關於民間常有的吃補習俗,周彥瑢並不反對,但建議不要有太多或太過量的藥材元素在裏頭,因為若是一旦藥材濃度發揮藥性後,對身體就會造成影響。以立冬常吃的四神湯來說,若加入了薏仁,偏寒的性質對於孕婦及生理期女性都是不適宜的,甚至可能造成滑胎的危機。
因此,吃補時節不是人人都能補,他建議三高族群、有感冒症狀的當下、孕婦等等,不要貿然吃補,以免越補越糟。想吃補,要知道誰能吃、該怎麼吃。
究竟24節氣是甚麼?該如何依循節氣養生?不同體質又該如何搭配節氣達到最佳身體機能?《民報農民曆》將在未來每一個節氣中,請中醫師幫我們詳細解說,利用老祖宗的智慧,養出健康的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