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文】救臺灣突破困局 2027推動「廢棄一個中國外交政策」公投勢在必行

2028年臺灣大選之前,臺灣人民應該有「一個中國」vs「臺灣建國」的正確認知,為此,2027年發動「廢棄一個中國外交政策」公投勢在必行,以喚醒臺灣人民自決意識,打破長久以來「維持現狀」、「一中法統之爭」之騙局,讓臺灣成為具備獨立主權、真正的國家。
中國非法政權「中華民國」佔據統治臺澎超過一甲子,期間有關「中華民國的憲法體制」、「一個中國的外交政策」之事實現況,即使藍綠執政輪替已過三輪,卻未曾提供符合民主程序之政策和管道,向所有臺灣人民說清楚、講明白。

也就是說,執政當局(包括藍綠)藉著中國非法政權「中華民國」的名義,來欺騙、誤導人民「臺灣」是一個「國家」,我們已經有「國家」了,以此麻醉臺灣人民自決意識,避免人民覺醒行使表達建國意志的「自決權」。
臺灣人民必須了解「中華民國」之所以危害臺灣,不是「名稱」問題,而是在於「一個中國法定位」,無論稱為「中華民國」、「中華民國在臺灣」或「中華民國臺灣」,它的本質都是中國的舊政府體制、亦即「一個中國」之下的非法政權。
在「中華民國」體制下,臺灣現行憲法與外交政策堅稱代表「中國」,但國際社會不可能承認臺灣為另一個中國,這也使得臺灣無法成為真正的國家,臺灣人民唯有以具體行動展現建國意願,首先即透過公投的民主程序廢棄「一個中國的外交政策」,才能救臺灣突破國際困境。

針對發動「廢棄一個中國外交政策」公投運動,筆者認為應有以下基本認知:
一、國際法理效果:臺灣人民發動「廢棄一個中國外交政策」公投,等同是臺灣人民行使「自決權」,集體揮別「中國的非法政權中華民國體制」之意志表現,也是有法理意義之具體行動,據此,才能走向2028「臺灣共和國大選」。
二、優點與可行性:1.符合國際法理;2.訴求主題明確,不會造成國際社會誤解混淆;3.運動推動過程中,能夠針對中華民國臺灣當局長久以來的「政府承認」、「漢賊不兩立」、「一個中國的外交政策」予以事實說明;4.以明確的政見說明方式推動,過程和平不會造成社會動盪。
臺灣人民應慶幸,在民主世界對抗霸權中國的國際局勢助瀾之下,已經有起死回生之契機,例如晶片產業鏈議題,川普政府敦促臺灣提高國防預算、付予美國「保護費」等,皆是希望台灣成為民主國家陣營之一員,以共同守護印太區域安全,而做的超前佈署行動。
也就是說,川普政府的中國政策已經從過去的「戰略模糊」,轉向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所倡議的「戰略清晰」策略,而在川普全球大戰略中,「臺灣人民」正是核心中的核心。

2027年「廢棄一個中國外交政策」公投一旦通過,在任的臺灣領導人即須依其權責落實公投結果,之後,再由各政黨推派具使命感、責任感以及具領導能力的人士參與2028年大選,並於參選政見和競選過程中向選民明確說明。(註)
註:有關中華民國政府與中國的關係,請參考臺灣憲法學會前理事長許慶雄教授著作《台灣建國學》,秀威資訊科技/2022年6月初版。
專文屬作者意見,文責歸屬作者,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