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奕軍專欄】在「亂市」中,景氣循環週期是投資人的護身符


景氣循環(Business Cycle)是經濟活動隨時間波動,呈現出擴張與收縮的規律模式,就像經濟的心跳,有高有低、有快有慢,每個週期都帶來不同的投資機會與風險。
有趣的是,當市場劇烈波動時,大多數投資人只關注股價短期漲跌,而忽略景氣循環這個影響深遠的「隱形推手」。
理解景氣循環,能讓投資人在市場動盪時不再像是無頭蒼蠅,而像個老練的投手,順勢而為,穩控局勢。
景氣循環週期四階段
景氣循環週期現象來自多種經濟力量交互驅動,並非偶然,尤其與市場供需關係、貨幣政策、投資與消費、心理預期、政經環境、技術創新等因素密切相關,大致可分為四個階段:
擴張期(Expansion):經濟成長,企業獲利增加擴大投資,消費者信心爆棚,股市與房市上揚,投資與消費樂觀。
高峰期(Peak):經濟到頂,市場過熱,物價上漲,金融市場波動性增加,資金成本上升,企業獲利開始縮減,投資人開始不安。
衰退期(Recession):市場需求減少,失業率上升,企業利潤縮減、削減開支,股市下修,投資市場動盪,恐慌情緒蔓延。
谷底期(Trough):經濟下行,市場情緒低迷,資產價格觸底,企業與政府展開刺激措施,市場逐漸復甦,部分投資人低調布局,靜待下一輪擴張期。
市場供需關係是驅動景氣循環的核心因素。消費者收入增加、信心增強時,對商品與服務需求上升,企業會擴大生產、增加投資,促成景氣擴張。然而當需求過熱、物價飆升時,消費者會減少支出,導致企業營收減少,市場進入衰退期。
在供給端方面,如果原物料價格上漲、生產力提高或者技術創新,也會影響景氣循環。例如石油價格大漲推升生產成本,致使企業減少投資,影響整體經濟發展。
政府與央行的政策調控對景氣循環也相當重要。央行的貨幣政策像是市場的剎車與油門,透過調整利率、貨幣供應量以影響經濟活動。例如當經濟趨緩時,央行可能降低利率、增加貨幣供應,以刺激消費與投資;當經濟過熱、通膨過高,央行會提高利率,以抑制過度投資與消費,防止市場泡沫化。
此外,政府會透過公共支出與調整稅收來影響景氣。例如經濟衰退時,政府可能增加投資基礎建設、發放補助,以刺激市場需求;而當經濟過熱,則可能提高稅率或削減支出,以降低市場流動性。
在企業投資與消費行為方面,在景氣看好時,企業傾向擴大生產與招聘員工;反之當經濟放緩,會縮減開支並紛紛裁員。消費支出占GDP相當比重,當消費者信心高揚、需求旺盛,企業會擴大投資,進而推動景氣擴張;當消費者信心低迷,會減少支出,衝擊企業收益與整體經濟。
此外,投資人心理預期與市場情緒的「羊群效應」,更是推動景氣循環的要素。市場樂觀時投資人追捧資產,推動價格上漲,恐導致資產泡沫化,一旦市場情緒驟然反轉,恐慌性拋售隨風而至,甚至導致市場崩盤,而市場對前景的悲觀情緒可能加速經濟衰退,例如2008年爆發次貸金融危機,全球投資人恐慌性撤資,金融市場迅速惡化,S&P 500指數腰斬,全球股市崩盤。
全球經濟環境變化對景氣循環影響深遠,當全球貿易繁榮,出口型經濟體景氣看好,而當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弱化國際需求,市場恐進入衰退。此外,匯率變動與資本流動影響進出口產業,也可能導致某些市場過熱或資金外流,影響經濟表現。
技術創新是經濟成長的重要驅動力
樂觀的是,技術創新常是長期經濟成長的重要驅動力,也是影響景氣循環之要素。例如電腦、網路、AI、機器人、自駕車等新技術的崛起,能創造新產業與需求,推動經濟升級。然而隨著舊技術被淘汰,也會導致特定產業衰退,影響短期經濟。
長住瑞士的丹麥科技企業家、創投家、作家特維德(Lars Tvede)在其著作《Business Cycles》中,探討投資人如何因應景氣循環週期,做出明智的決策。
首先,建議投資人瞭解不同資產的特性,例如:股票市場在擴張期上漲,衰退期下跌,科技股與成長型企業在高峰期波動性大;債券市場方面,經濟放緩時利率下降,債券價格上升,尤其是政府公債;通膨時期,黃金、石油等大宗商品表現較佳;房地產於低利率時上漲,但經濟衰退時需求下降。
其次,注意掌握景氣週期的投資機會,例如在擴張期持有成長型股票,投資創新企業與新興市場;在高峰期減少風險性資產,增加現金或防禦型股票;衰退期關注價值投資標的,如被低估的股票或者高息債券,等待市場反彈機會;在谷底期則選擇高成長潛力的資產,逢低布局。
在風險管理與市場心理方面,特維德認為景氣循環「不可預測」,過度借貸投資可能導致重大損失,應避免過度槓桿,此外應隨時持有足夠現金,保持流動性,以應對市場變動並能把握投資機會,而市場變化莫測,往往在最悲觀時觸底,最樂觀時見頂,此刻特別要關注市場心理,以及投資情緒。
市場像四季更迭般循環返復,不會永遠停在牛市或熊市,投資人無法避免景氣循環,但可以理解與掌握,以提高決策品質。特維德強調,保持風險意識,掌握各週期的投資策略,是從容應對市場波動的關鍵——當市場動盪時,別只焦慮地盯著短期漲跌,回頭看看景氣循環週期,也許會發現更清晰的投資方向。
※免責聲明:本文僅為個人觀點,而非財務建議。投資人應依個人需求評估風險,詳閱相關公開說明書,並自負盈虧。
專欄屬作者意見,文責歸屬作者,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