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文】傾聽海哭的聲音

福島核污染水排放攸關共用這片海洋的全人類,包括台灣在內,一向強調守護海洋永續發展的蔡政府,必須對此事表明立場與態度,不能緘默,也不應有雙重標準。

李武忠(農漁經學者)
2023/06/12 15:39
綠色和平組織發現澎湖綠蠵龜棲地保護區布滿廢棄的漁網,很多魚隻蝦蟹受困其中,甚至還有季節性禁捕的抱卵母蟹。圖/Greenpeace

海洋,產生地球至少50%的氧氣,吸收了30%的人為二氧化碳排放,是全球逾10億人攝取蛋白質的主要來源…等,人類皆知海洋的重要性,卻持續破壞海洋,例如大量的垃圾、廢水排放入海、破壞性捕魚、深海採礦、有害化學物質汙染海洋…等,全世界海洋中約有500個死區,大多數污染物來自人類活動,為了永續,我們必須努力與海洋建立新的平衡。

全球主要溫室氣體(GHG)濃度繼續上升,隨著二氧化碳含量上升,海洋的酸性越來越強,酸化會導致海洋的碳匯功能下降,進而危及海洋生物和珊瑚礁生存,過去50年來,氣候和水相關災害增加了5倍,平均每天造成2.02億美元的損失,全球平均溫度已經升高1°C,氣候變化正在加劇現有的經濟、政治、社會和生態壓力。

人類皆知海洋的重要性,卻持續破壞海洋生態。示意圖/民報資料照,Greenpeace提供

據統計2010年至2019年,平均每年約有2310萬人因天氣相關事件而流離失所,成為氣候難民,許多人因此陷入貧困,每年環境因素奪走約1300萬人的生命;研究也指出,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的一大部分都與個人家庭有關,例如發電、製造商品、砍伐森林、交通工具的使用、供能建築及過度消費等。

保護海洋可以穩定氣候,健康的海洋是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工具,但如今我們從海洋中獲取的資源,早就超過可以補充的數量,根據「跨政府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服務平臺」(IPBES)評估報告,人類已經顯著改變了2/3的海洋環境,超過1/3的魚類被過度捕撈,由於非法捕魚、破壞性捕撈、海拋、各類汙染、棲地遭破壞、海水酸化等因素,海洋漁業資源持續減少,而愈來愈多的漁船,捕撈愈來愈少的魚,捕撈漁業經營日益困難。

未來可以透過劃定海洋保護區及運用新一代衛星、遠洋無人機、浮標和船隻傳感器並將機器學習應用於船舶 GPS數據等,來提高魚類族群再生能力及監控捕魚活動精準度,更有效管理海洋資源,實現海洋資源持續發展,並積極投入藍色投資(BlueInvest),在沿海地區發展綠色基礎設施,有助於保護生物多樣性和景觀,有利於旅遊業和沿海經濟。

塑膠是破壞海洋生態的主要汙染源之一,科學家預估,2050年海洋中的塑膠可能比魚還多。示意圖/shutterstock

人類正在用化學品、塑膠和排泄物,污染我們的沿海水域、威脅海洋的健康,其中塑膠污染是關鍵因素之一,估計每年流入海洋的塑膠至少1400萬噸,卻只有約14%被回收利用,目前海洋中含有超過1.65億噸塑膠,其中89%是一次性塑膠,預估到 2050,海洋中的塑膠可能比魚還多,塑膠污染每年造成的社會和經濟成約為300億美元至6000億美元。

為此,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提出再利用、回收、重新定向和多樣化,希望到2040年可減少80%塑膠污染,2022年出貨的產品中,所使用的材料的20%來自循環利用資源,另一方面,政府可透過公共採購的方式、強化私營部門的迴圈表現的誘因,以歐盟為例,公共購買力占GDP的14%,政府承諾100%採購環保材料和迴圈產品,勢必會產生重大影響。

據統計,全球每年生產超過 3 億噸塑膠,其中50%是一次性塑膠等,許多地方(國家)已經開始禁止或限制使用一次性塑膠製品,包括歐盟、加拿大、韓國、澳洲部分地區、美國和墨西哥等地,台灣預定在2025年限用一次性塑膠製品,2030年則全面禁用。

日本政府計畫將福島核污染水排放入海一事,不但日本國內反對聲浪高漲,也引發國際社會的質疑與不滿。圖/全國廢核行動平台提供

海洋的重要性無庸置,保護海洋已經是共識,日本政府一意孤行強推核污染水排海計畫,恐對海洋環境造成不可預測的危害,不但其境內反對聲浪高漲,許多環保團體發起反核污染水排放的「東京行動」,也引發國際社會質疑和批判,韓國已要求國際原子能機構進行安全驗證,且指派代表參與驗證;中國批日方將核污染水排海,是對國際法義務的背棄,是極不負責任的行。

綠色和平組織東亞區高級核專家伯尼表示:「日本政府出於財政和政治原因,向海洋排放核污染水,這是最廉價的選擇,唯一可以接受的解決辦法,是繼續對核污染水進行長期儲存和處理,這是維護人權、保護環境的唯一途徑。」

保護海洋環境是國際社會共同的責任,日本核污染水排放攸關共用這片海洋的全人類,包括台灣在內,一向強調守護海洋環境的永續發展的蔡政府,不能有兩套標準,必須對此事表達立場,要求日本政府尋求替代處理方案,以科學方法妥善處置核污染水。

解決氣候危機之關鍵,在於恢復海洋的健康狀態,科學家們一致認為,保護至少30%的海洋,才能重建海洋的復原力、保護生物多樣性,但目前卻只有不到10%的海洋受到保護,我們希望到2030年至少有30%的海洋受到保護,其餘70%的海洋能得到可持續性管理。

更重要的,是所選地區必須給予有效保護和管理才能奏效,台灣政府評估45處海洋保護區管理成效,其中有11處為「低度保護」,僅7處為「完全保護」,保護海洋,台灣還要更加把勁!

屬作者意見,文責歸屬作者,不代表本報立場。

您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