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生活】每個台灣人都聽過 百年傳唱鄧雨賢

《望春風》這首台語老歌發表於1933年時,但許多人都不知道作曲者就是有「台灣歌謠之父」之稱的鄧雨賢,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他雖曾經創作許多膾炙人口的台語歌,但是鄧雨賢其實是一位客家人。
鄧雨賢於日本時代的1906年,在一個桃園平鎮與龍潭交界的小村莊出生,父親是一位漢學老師,三歲時因為父親工作的關係移居台北,因而練就了流利的閩南語,小學畢業之後,遵從父親的期許,選擇就讀台北師範學校(今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在就學期間,他顯露出了卓越的音樂才華,各種樂器都能很快上手,畢業時的音樂科甚至得到滿分的成績。
.jpg)
畢業後他被分發到台北日新公學校(現台北市日新國小)任教,隔年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與妻子鍾有妹結婚,並生育了一個兒子,似乎要過著安穩的日子了。不過他發現,教書並不是他的興趣,鄧雨賢內心仍舊燃燒著音樂的夢想,於是他不顧反對,竟然辭掉安穩的教職工作,隻身前往日本的「東京音樂學院」學習作曲,希望可以挑戰音樂的最高殿堂。
沒想到,鄧雨賢學成回到台灣以後,發現作曲根本難以維生,生計頓時陷入了困境,因此受到親友很大的質疑與壓力,甚至很多人都準備看他的笑話。因為當時的台語歌基本上是被政府壓制的,根本沒有台語音樂的市場。不過到了1932年時來運轉,有一首宣傳無聲電影的台語歌《桃花泣血記》風靡了全台,很多台語唱片公司因此應運而生,鄧雨賢終於等到了否極泰來的時機。
.jpg)
發行《桃花泣血記》的「古倫美亞唱片公司」眼光獨具地延攬了鄧雨賢,他第一年就譜出了《望春風》這首歌,作詞者是當年僅25歲的同事「李臨秋」,其靈感來自於李臨秋在淡水河畔,看到有一位少女經常守候在街燈下,等待一位心儀的少年經過,這首歌曲調輕柔悅耳,歌詞雅致優美,對當時僅可聽台語歌仔戲的聽眾來說,是一個很大的創新與突破。
歌曲寫得好,也要有適合的人來唱,由於當時市場上還沒有台語歌手,只好找當時才18歲、唱歌仔戲的歌手「純純」來唱,沒想到竟也唱得悠揚而動人,立刻獲得聽眾熱烈的歡迎,打響了鄧雨賢和純純音樂成功合作的第一砲,純純因此也被認為是第一位台語流行樂歌星。
.jpg)
挾著《望春風》市場的成功,鄧雨賢又立刻和另一位同事周添旺合作了《月夜愁》這首歌,月夜愁原來是平埔族的歌謠,鄧雨賢進行編曲後,再由周添旺以「三線路」(現台北市中山南路)為靈感作詞。由於三線路當時是情侶熱門的約會場所,而這首歌描述有一位多情女子,在此等不到愛人的悲愁心情,由於旋律悠揚而哀怨,也大受歡迎而擄獲不少聽眾的心。
隔年兩人再度合作《雨夜花》,這首歌的靈感來自於周添旺在應酬時,認識一位酒家女,原來是鄉下純樸的女孩,到了台北後認識一位都會男孩,沒想到這男孩是個負心漢,竟然移情別戀而拋棄了她,她在心碎之餘而淪落風塵的故事,周添旺用「雨夜的殘花」來隱喻這位悲情的女性,同樣也由純純演唱,又獲得市場很大迴響。
鄧雨賢從生活困頓,終於等到台語歌的盛世來臨,可惜好景不常,到了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日本政府強制規定台語歌必須以日語演唱,也因為戰爭的緣故,這些流行音樂都被改寫為愛國歌曲,例如《望春風》被改寫為《大地在召喚》、《雨夜花》被改為《名譽的軍夫》、《月夜愁》則被改為《軍夫之妻》,嚴重限制了鄧雨賢的創作空間,連帶市場也急速萎縮。
鄧雨賢失去了他最愛的音樂創作舞台,也不願意為政治譜寫歌曲,1939年黯然離開了唱片公司,與妻子隱居新竹在「芎林公學校」(現飛鳳山邊的芎林小學)任教,重回他過去不愉快的教書日子。他一心期待著戰爭儘快過去,可以再度回到音樂的舞台,不過事與願違,戰爭還沒有結束,他就因為抑鬱成疾,在1944年6月11日因病去世,享年才38歲。
.jpg)
鄧雨賢過世後隔年,戰爭就結束了,但他的歌曲並沒有因為和平而發揚,反而大多以歌詞頹廢或是危害風俗等奇怪理由,被國民政府列為「禁歌」。沒想到這位音樂才子,歷經兩段無奈的年代,讓他的作品在很長的一段時間無法被人所傳唱,成為那個時代的悲哀。
鄧雨賢的台語歌被禁唱了30年後,至1987年政府宣布解嚴後才被解禁,而人們也早已遺忘鄧雨賢了,直到近年來大家才又開始重視這位音樂才子,並以《四月望雨》:《四季紅》、《月夜愁》、《望春風》和《雨夜花》這四首最具代表性的台語歌,彰顯鄧雨賢留給大家雋永的資產。在鄧雨賢最後任教的芎林國小旁,縣政府興建了一座「鄧雨賢音樂文化公園」,以感謝他用短短的人生,卻留給了人們百年傳唱的台語歌,希望不會只是百年,也許是下個百年、千年,都會被台灣人永遠記得並且傳頌到每一個世代。(本文獲作者邱求慧同意轉載,全文請看作者臉書,作者為新書「一山一故事」作者,水靈文創出版社出版)
.jpg)
專欄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