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報農民曆-驚蟄2】驚蟄前春雷響 迎來濕冷天氣 春寒雨若泉

3月5日是24節氣中的「驚蟄」。今年的春雷已在驚蟄前響起,迎來今年第一波、大範圍的春雨鋒面,台灣即將進入多雨季節。另外今(5)日起至週日(9日)清晨,北台灣受冷空氣影響大,一波波的水氣通過、伴隨降雨,且偶有較大雨勢,感覺特別濕冷,氣象專家稱這是典型的「春寒雨若泉」型態。
隨著春雷響起,北台灣出現了陣雨或短暫雷雨,部分地區甚至出現短時強降雨,並伴隨冰雹等劇烈天氣現象。根據天氣風險公司粉專「天氣風險 WeatherRisk」表示,春雷提早在「驚蟄」節氣前響起,顯示夏季的天氣系統正在逐步復甦,台灣也在「驚蟄」前迎來今年第一波、大範圍的春雨鋒面,即將進入多雨季節。
中央氣象署也說明,之所以下冰雹的原因主要是有「颮線」通過,這是因為春夏對流旺盛,因此易有較顯著的降雨,伴隨強陣風,形成颮線系統,就容易出現冰雹。
根據天氣風險公司預估,今起鋒面逐漸遠離,但東北季風仍會持續影響,華南雲雨區也會東移,雖然雷雨的機會逐漸減少,但偶爾仍會出現較明顯的降雨,這樣的天氣型態預計將持續到周五。周末期間,東北季風仍會影響台灣,但華南雲雨區的影響將大幅減少,降雨的範圍將逐漸縮小,轉為多雲天氣,中南部可望轉晴。
氣象專家吳德榮也在「氣象應用推廣基金會.老大洩天機」專欄中指出,今日起至週日(9日)清晨,北台灣受冷空氣影響最大,一波波的水氣通過、伴隨降雨,感覺特別濕冷,是典型的「春寒雨若泉」型態。
吳德榮表示,根據最新歐洲模式模擬顯示,週日(9日)白天起至下週三(12日)暖氣團逐日增強,各地區轉為晴朗穩定、易起霧的天氣,高溫亦再逐日回升至30度以上。但下週三晚開始另一波鋒面接近,大氣趨不穩定;下週四、五受到鋒面影響,天氣再度劇變,台北測站約可降至14或15度,但北台灣少部分平地的最低氣溫仍可降至10度左右。
而說到「驚蟄」當然就得說說春雷,台灣有句諺語:「未驚蟄打(音ㄉㄢˊ)雷,會49日烏」,指的是驚蟄之前就打雷,會連續下49天的雨。究竟春雷和雨量是否有相關?
根據氣象署資料顯示,若以1980至2023年,台北、台中、台南、花蓮及11站平均數值為數據,從2到4月降雨量及平均氣溫和第一道春雷時間早晚進行分析,可以發現:春雷偏早時,降雨量為正常至偏多的機率較高。
氣象署表示,春雷的出現正是代表著季節的轉變,從冬半年的層狀降雨,隨著副熱帶高壓增強,帶來較不穩定的西南風,降水型態也轉變為兼具層狀和對流性的降雨型態。
根據氣象署的統計資料顯示,當第一道春雷發生時間偏早時,台灣各地當年的春季降雨量有近9成的年份偏多雨;而當第一道春雷發生時間偏晚時,臺灣各地的春季降雨量則有近5成偏少。從統計資料中,可以看出第一道春雷發生時間和台灣春季(2 – 4 月)降雨存在一些關聯性,在平均氣溫上則較沒有相關性。但氣象署也指出,影響台灣春季降雨的因素有很多,不能僅以春雷發生時間來判定春季雨量的多寡。
不過根據氣象署在春季展望記者會中的預測,反聖嬰型態預期將於春季回復到正常,目前預估台灣3月到5月氣溫正常,雨量正常至偏少。不過由於5月進入梅雨季,降雨量預測不確定性高,民眾還是隨時要留意天氣最新資訊,提防「春天後母面」多變的天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