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報農民曆-白露2】颱風還會來?氣象局:秋颱共伴效應 20年來帶來龐大雨量

「白露」是入秋的第三個節氣,但台灣此時並未正式跨過7至9月的颱風季,依據氣象局觀測9月9日或10日,台灣東方海面上可能就會有熱帶性低氣壓生成,不排除增強為颱風,不過實際狀況還是要視後續發展而定。

黃星若/台北報導
2023/09/09 10:54
「白露」雖已入秋,但可能還有秋颱形成,過去20年,秋颱的共伴效應常為台灣東北部帶來龐大的雨量。圖片設計/佳佳

9月8日正式迎來入秋的第三個節氣「白露」,不過要提醒大家,雖已入秋,但台灣此時並未正式跨過7至9月的颱風季,因此離秋高氣爽的氣候尚有一段距離。根據最新資料顯示,「白露」過後的9月9日或10日,台灣東方海面上可能就會有熱帶性低氣壓生成,不排除增強為颱風,不過實際狀況還是要視後續發展而定。

中央氣象局在今年6月底就曾針對今年颱風季做出預估,指稱今年下半年北太平洋西部的颱風生成總數為「正常到偏少」,侵台颱風個數則接近正常(所謂的正常值是指3到5個)。氣象局預估,9月份在北太平洋西部海域颱風活動仍很活躍,颱風生成氣候平均值為5.1個,侵台氣候平均值為0.8個。

體感今年秋颱多?氣象局:在正常預估範圍內

有鑒於「聖嬰現象」已在秋季達到高峰,依據往年的資料顯示,每到聖嬰年,9到11月秋季颱風生成數和侵台數都較正常年略少,颱風生成數少則8個多則12個,而侵台數則在0到2個之間。

依資料顯示,聖嬰年秋颱侵台的數量較少。圖/中央氣象局提供

不過今年夏天到初秋,感覺颱風似乎不斷接力,是否與聖嬰年秋季侵台颱風數偏少的定律相違背?對此中央氣象局長期預報課課長羅資婷指出,整體而言,今年從夏日颱風季至今,侵台颱風共有3個,包含杜蘇芮、卡努、海葵颱風,和去年侵台颱風僅1個相較較多,但和6月底氣象局預估的下半年侵台颱風數量約3到5個是相同的,並沒有特別偏多,而秋季至今只有海葵颱風1個侵台,也在預估的正常範圍內,且秋季才剛開始,一切要等到秋季結束才能夠判斷。

然而究竟「聖嬰年」和颱風的確切關係為何?根據資料顯示,出現聖嬰年時,西北大平洋颱風生成數量接近正常略少,且夏秋季颱風生成位置遠離陸地,颱風強度通常偏強。不過,聖嬰現象典型的氣候影響特徵也並非每年都會出現。

聖嬰年與台灣氣候的關係。圖/中央氣象局提供

秋颱共伴效應 20年來為台灣東北部帶來龐大雨量

一般來說,9到11月的颱風,我們會稱之為「秋颱」,由於秋季開始,大陸冷高壓開始形成,東北季風增強,颱風易與東北季風產生「共伴效應」。所謂的「共伴效應」,大多發生在秋季,每年9月開始台灣東北季風盛行,若南方有低氣壓、熱帶低壓或颱風接近呂宋島或巴士海峽,颱風與東北季風合流造成的共伴環流就會為迎風面的北部、東北部及東部帶來明顯降雨。

近20年來的颱風雨量統計中可知,秋颱常為台灣東北部帶來龐大的雨量。不過不是每個颱風都有共伴效應的發生,路徑上也不一定,因此帶來的雨量大小也不盡相同。

不少9月侵台的秋颱,也曾寫下驚人的災情,像是:2008年的強颱「辛樂克」,就曾造成豪雨重創中部山區,廬山溫泉飯店倒塌,14死7失蹤,農損約9億元;2015的強颱「杜鵑」,其狂風豪雨打亂了交通,造成3人死亡,農損逾1.7億元。

左圖為2008年的強颱「辛樂克」,右圖為今年的中颱「海葵」,皆為有登陸的颱風,因此造成全台有雨的情況。圖/中央氣象局提供

秋颱路徑、位置、停留時間不同 對台灣災情影響也不同

羅資婷指出,颱風的路徑與是否有登陸,造成的影響並不相同,若颱風路徑往西走或從南海過去,帶來的雨量大多是影響東半部;若路徑往上走,雨量影響大的就是在北部及東北部,若真的登陸,整個台灣都會有降雨的情況。

因此,秋颱是否會對台灣造成嚴重災情,還得視颱風接近台灣時的位置、移動路徑及颱風停留時間等因素決定,而目前距離秋季結束仍有兩個多月,對於接下來颱風是否為台灣帶來影響,仍需小心謹慎看待。

您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