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報醫筆記】三餐老是在外,突發食物中毒之症狀與處置

「三餐老是在外」廣告代言人張誌家驚傳猝逝,外食是忙碌現代人的日常,食物中毒通常伴隨著胃痛、嘔吐和腹瀉等症狀,提醒外食族唯有藉由勤洗手、要新鮮、生熟食分開、徹底加熱才能有效確保「食」的安全。

社團法人中華緊急救護技術員協會
2024/01/06 06:00
俗話說:「病從口入,禍從口出」,食物中毒案件通常是因為人們通過「攝食」進入人體內的各種致病因子所引起。

前職棒球星張誌家2日驚傳猝逝,享年43歲。他2001年世界盃完封日本,一戰成名後,廣告代言接不完,其中果菜汁的廣告更讓人印象深刻,「三餐老是在外,人人叫我老外」也成為家喻戶曉的廣告詞。

`【案例】

俗話說:「病從口入,禍從口出」,不論是在美國或台灣,毒藥物所造成的急症都是病人死亡或罹病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據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的統計資料,民國111年食品中毒共計有499件,其中患者數更高達4495人(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 2020)。


在食物中毒事件的新聞報導中,我們經常聽到「噁心、嘔吐、腹瀉」等字眼。根據2021年「博思市調公司」針對全台600萬名訪戶進行分層抽樣調查顯示,台灣年齡在25歲至35歲之間上班族平均每週外食「1-6次」(35.8%)為最高,其次為「7-15次」(29.3%)及「16-20次」(10.9%)。此外,近兩成的比例表示「每餐都外食」(18%),而「皆不外食」的受訪者僅佔少數(6.0%)(博思市調公司, 2021)。可見外食已成為忙碌現代人的日常,但根據食品中毒案件攝食場所分類統計,卻以供膳之營業場所(325件)、自宅(80件)、學校(48件)三者為最多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 2020)。由此可知食物中毒之頻繁性。

據媒體的過往一則報導,某國小共有300多名師生陸續出現嘔吐、腹瀉及發燒等症狀,且因身體不適,而無法到校上課,面對生活中發生的相關食物中毒事件,該如何處理呢?

【關鍵問題】

  1. 食物中毒的定義與症狀
  2. 食物中毒的處置與應變

【關鍵處置+問題解析】

食物中毒是一個專有名詞,專指突然發生的疾病狀態,通常伴隨著胃痛、嘔吐和腹瀉等症狀,並且懷疑與前48小時所攝取的食物有關。食物中毒可被分為傳染性(由細菌或病毒所造成)及非傳染(由環境中的毒素或汙染所造成)。以最常造成食物中毒的沙門氏桿菌(salmonella)及肉毒桿菌來說,這些菌種來自的人類或動物的糞便以或遭到肉毒芽孢梭狀桿菌污染的罐頭或醃製食品中。

沙門氏桿菌中毒的患者,在4~48小時(平均約 24 小時)內就會發病,主要症狀包括下痢、腹痛、寒顫、發燒(高燒維持在 38~40℃)、噁心、嘔吐,症狀持續 2~3 天後會痊癒,不過有 5%的人會成為帶菌者,且死亡率低於 1%。

預防的方式有:

1. 加熱:本菌不耐熱,於 60℃加熱 20 分鐘即被殺滅,故食品應充分加熱,並立即食用。

2. 注意手部衛生:處理食品之前,手部要清洗並保持潔淨。

3. 防止病媒侵入:應撲滅或防止鼠、蠅、蟑螂等病媒侵入調理場所,也不得將狗、貓、鳥等動物帶進調理場所,垃圾應加蓋並定時清除。

4. 不食用不潔的食物:被蒼蠅沾染、過期或腐敗等不潔食物,均應丟棄,切勿食用。

肉毒桿菌中毒,神經性症狀通常於12~36小時間出現,但亦有數天後才發作。潛伏期愈短,病情通常愈嚴重,死亡率愈高。肉毒桿菌中毒的症狀很特別,從頭到腳依序發生,包括:頭痛、視力模糊或複視、吞嚥困難、呼吸癱瘓以及四肢麻痺,如果不及時處置,會有70%的病人因為呼吸衰竭死亡。

預防的方式有:

1. 真空包裝食品通常沒有經過高溫高壓殺菌,因此購買真空包裝黃豆即食食品建議需選購經衛生福利部查驗登記,具有衛部真字號真空包裝圖案之產品,未具有真空包裝圖案之產品,需冷藏保存,並建議充分加熱後再食用。

2. 於醃製或保存食品時,欲使毒素破壞須要煮沸至少10分鐘,且食物要攪拌。

3. 此毒素不耐熱,經煮沸後毒性會消失,消費者則應注意食品在食用前應「充分加熱」。        

4. 脹起蓋子的罐頭製品一定不可食用,開罐後發覺有異味時不要勉強試吃,一有疑問,切勿食用。

【食物中毒處置原則】

1. 照顧病患時,使用預防措施來避免自身以及裝備的污染(穿戴手套、口罩)。

2. 確保患者呼吸道暢通、足夠的通氣及監測其血壓膚色是否正常。

3. 收集完整的病史(例如: 症狀開始的時間、最近的旅遊史、是否食用過特殊食品以及其他同樣食用該食品的人,是否有類似症狀)。

4. 若有需要將病人送至醫院接受評估。

【總結】

食物中毒案件通常是因為人們通過「攝食」進入人體內的各種致病因子所引起,唯有藉由勤洗手、要新鮮、生熟食分開、徹底加熱、低溫保存及不要飲用山泉水或來路不明的食物等方式,才能有效確保「食」的安全。

【救護一點通】

【參考文獻】

您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