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文】跨語研究揭「代誌」謎底 從古典台語「底事(ti-tai)」說起

台語「代」能否還原為「事」,乃至「代誌」能否還原為「事情」,跟潮州語文一樣,口說tai而書寫「事」,不取同音字「代」,端視台語文教育的努力。

陳明道(佛光大學名譽教授)
2024/11/22 12:00
台語單詞tai(字典寫作「代」)是「事」的白讀音,應用甚廣例如「好tai(喜事)」「歹tai(喪事)」「見笑tai(可恥的事)」。示意圖/彰化縣文化局官網

拙文《從變音原理探尋「代誌」的語源》以華台轉音規則、變音和語用邏輯等研究方法,判斷台語「代誌」(tai-tsi,意為事情)的本字是「事誌」,近來跨語研究中,此課題有新發現,原來「代誌」可以是「事情」的變音,說明某些被認為奇怪的台語,究其本源是平實易懂的漢語。

首先回顧該文重點,福建閩南語辭典註明「代誌」的「代」本字是「事」,但未說明緣由,經由華台轉音的跨語比對,華語shiㄕ往往轉成閩南台語的sai,如師→台語白讀sai(師傅)、使→sai(大使)、事→sai(服事)…等。

再比對越南語,漢語子音shㄕ的發音近似/t(如「氏」唸thi),可知閩南語「事」由sai變音為tai,跟越南語有古代音源關聯;至於「誌」,漢語文化凡事皆可入「誌」,入「誌」者莫非「事」,故閩南語把「事」與「誌」連結起來,「事情」說為「事誌」,白讀tai-tsi,漢字寫為同音詞「代誌」。

閩南語把「事」與「誌」連起來,「事情」說為「事誌」,白讀tai-tsi,漢字寫為同音詞「代誌」。示意圖/民報資料照

關於跨語研究的新發現,應從古典台語「底事」(唸為ti-tai)說起,老一輩台灣人說:「這層事誌佮汝無底事(jit-tsan tai-tsi kap li boh ti-tai),意為「這件事跟你不相干」,「底事」一詞出自漢語,「底」意為「何」「什麼」,「底事」即「何事」,例如「吹皺一池春水,干卿底事?」又如杜甫詩:「花飛有底急?(花兒何事飄得這麼急)」白居易詩:「自問東京作底來?(自問來到洛陽是為何而來)」

台語辭典「底事」寫為「底代」,未註明本字,但「底時」(ti-si音同台語「治時」,意為何時)則不是同音詞,目前仍在使用。

「底」字在台語白讀toe或te,例如華台共用詞「到底」,文讀tau-ti,亦可白讀tau-toe/漳腔tau-te,此toe音應用於「底位」(何處/哪裡),唸toe-ui,稍變音為toh-ui(音同台語倒位),至今仍普遍使用(註)。

筆者最近閱讀潮州語文學者石遇瑞先生的文章,得知潮州話跟閩南話都使用「底事」一詞,唸ti-tai,潮州話還有「底個」「底處」「底地」「底人」等詞彙,都是「何」義。

「底事」一詞出自漢語,「底事」即「何事」例如「吹皺一池春水,干卿底事?」示意圖/民報資料照

筆者查閱潮州話辭典,發現「事」字在潮州、潮陽、揭陽、澄海、饒平、汕頭等地口語,跟閩南話一樣白讀dai(或tai音同代),可見閩南台語的「事」白讀tai有其音源依據,並非隨意杜撰。

台語單詞「事(tai)」應用甚廣,如「好tai(喜事)」「歹tai(喪事)」「可憐tai(可憐哪)」「見笑tai(可恥的事)」「一人一家tai(自管自家事)」…,學台語者應知此tai(字典寫作「代」)是「事」的白讀音,免得誤解台語是奇怪方言。

由「事」聯想到「誌」,是否由「情」變音而來?先看華語母音ing轉為台語鼻音iN的轉音規則:

(1)青→台語tshiN;(2)精→tsiN;(3)生→siN;(4)更→kiN;(5)井→tsiN;(6)醒→tshiN;(7)冥→mi;(8)情→tsiN。

第(8)項「情」文讀tsing(用於感情),白讀tsiaN(用於親情tshin-tsiaN=親戚)及tsiN(音同台語錢),tsiN稍變音為tsi(音同台語誌),基於此,「代誌」本字可能是華台共用詞「事情」,平實易懂。

閩南台語這種偏離規則的變音,語言學稱之為「濫變」(corruption),如「勉難」(勤勉之義,取自漢語「勉為其難」)變音為mi-noa,台語辭典寫為同音詞「綿爛」;又如「工活」(工作)變音為khang-khoe,辭典寫為同音詞「工課」等。

仔細探究「濫變」也潛藏規則,如「勉」台語正讀bian,依照華語母音anㄢ轉為台語鼻音iN的規則,例如綿→台語mi,可轉讀mi,「難」正讀lan,依華語母音anㄢ轉為台語oaN的規則,如鞍→台語oaN,可轉讀noa,台語mi-noa(綿爛)是「勉難」的變音。

偏離規則的變音,語言學稱為「濫變」,如閩南台語「勉難」變音為mi-noa,辭典寫為同音詞「綿爛」。示意圖/台語字珍趣味/華視台語頻道

至於「工」唸khang則是無規則的濫變,「活」唸khoe乃是由前面「工」的子音kh連音而來,顯見閩南語音的形成具有複雜過程。

以下實例說明閩南語音的「濫變」造成語文亂象,依華語母音anㄢ轉為台語鼻音iN的準規則,「前」字可轉讀台語tsiN(音同台語錢),從其偏離華語讀音qian、台語文讀音tsian(用於眼前)以及白讀音tsing(用於頭前)來看,可說是濫變,但從它依循轉音規則來看,卻不能說濫變。

無論如何,「前」可變音為tsiN,連學界也不知,然鄉下人和老一輩卻時常用到,例如屋簷突出於門口台階處,漢語叫做「簷前」,閩南語文讀為giam-tsian,日常口語為gim-tsiN(音同台語吟錢),遺憾的是各閩南台語辭典的讀音和寫法混亂,只有《臺日大辭典》正確寫出「簷前」二字,卻讀為ni-tsiN,混淆「簷」與廈門話「簾ni」。

官版台語辭典正確寫出羅馬拼音gim-tsiN,漢字卻誤寫為「左石右今+簷」,杜撰漢字「左石右今」,以其為gim,把應讀gim的「簷」字誤讀為tsiN,顯然不知tsiN是「前」的變音;其他辭典也有類似語音混淆及文字錯亂,尤其是把「簷」誤讀為tsiN,不知「簷」白讀為gim,以及「前」可變音為tsiN,不知閩南語gim-tsiN的本字是「簷前」。

屋簷突出於門口台階處,漢語稱為「簷前」,閩南語文讀為giam-tsian,日常口語為gim-tsiN(音同台語吟錢)。示意圖/維基共享資源

從以上可知,閩南台語變音及濫變現象複雜,彈性甚大,漢語「簷前」既可變音為gim-tsiN,「事情」變音為tai-tsi(代誌)也就不足為奇了。

台語「代」能否還原為「事」,乃至「代誌」能否還原為「事情」,跟潮州語文一樣,口說tai而書寫「事」,不取同音字「代」,端視台語文教育的努力。

註:閩南台語辭典寫為「佗位」,「佗」是閩南地區自古使用的借音字,台灣學界因襲至今,未曾究明「佗」的本字是「底」。

屬作者意見,文責歸屬作者,不代表本報立場。

您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