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憲宏專欄】跟緊日本、暢通美國、友好歐洲,是賴清德2023的「可能任務」!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繼承已故首相安倍晉三的「地球儀外交」模式,成為全球民主國家聯盟的最重要折衝者,合縱連橫的目的在全力對應「共產中國」的邪惡擴張。正義凜然的日本巳全球重要性,未來不可限量。
美國總統拜登與日本首相岸田文雄1月13日舉辦雙邊會談,並發布「美日聯合聲明」其中也包含了「台灣議題」指出,對台灣的基本立場不變,「維持台海和平與穩定,對國際社會安全和繁榮不可或缺,並鼓勵和平解決兩岸問題」。
白宮發布新聞表示,在印太、全球盟友的歷史性時刻,美國總統拜登與日本首相岸田文雄進行會面,「雙邊當前的合作是前所未見的,植基於雙邊對於自由、印太開放以及世界和平繁榮的共同願景,以及包括法治等共同價值的指引」。岸田首相的華府行,並不是來「求助」,而是建構以日本/台灣安全為核心的國際防護網,而且不是只找美國合作。
在到達華府之前,岸田文雄已經去了義大利、法國、英國、加拿大,目標只有一個,建構協防日本/台灣安全網,力抗中國、北朝鮮及俄羅斯。
美國當然是日本安全最大的保障,至於為止,仍有
54,000 名美軍駐軍在日本,最具空優戰機數百架,與制海軍艦在日本本土。但是這也是符合美國的印太政策及台灣海峽利益。
在美國一再敦促下,去年十二月,日本通過了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大的軍事投資,承諾未來5年,年年將國防經費拉高到GDP的2% ,等於是倍增。其中最重要的投入是,製造射程超過1000公里的導彈,劍指中國,北京當然在射程範圍內。
但目前的計劃還未涉及「核共享」,也就是美國是否提供核子彈頭。
1月11日在倫敦,岸田文雄與英國首相Rishi Sunak簽署了雙邊協防同意書(reciprocal access defense agreement)目的是每年可以順利在日本、英國領域舉行軍事演習。這是日本及英國相互國力的提升「火力示範」。當然這也是對烏克蘭戰爭的「回應」,對澤倫斯基呼籲的支持。
英國在2021年就曾經派遣最大航空母艦(HMS Queen Elizabeth aircraft carrier)經過台灣海峽訪問日本,並宣布將永久性佈防兩艘戰艦在亞洲海域。
英國自古以來就是「現實主義」導向,這樣大動作「經略亞洲」,當然是一種新的「大航海時代」戰略佈局。
去年12月日本也宣布將與英國及義大利共同製造新型戰機,這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與美國以外的國家合作的國際國防計劃。
今年5月,日本將主辦七國高峰會(G7),特別將地點放在原爆紀念城市廣島。岸田強調,「G7的團結合作將比以往更能決定世界走向,烏克蘭遭侵略不光是歐洲的問題,也是對國際社會規則和原則的挑戰。」經過岸田的外交出擊,G7領袖都同意,五月在日本廣島舉行的G7高峰會上,將是劃時代的大動作,維護國際秩序和法治展現強烈意願,並將有實際行動。
日本將躍居全球最具影響力的國家。最重要的因素是,日本説到做到,從安倍到岸田,重塑了全世界對日本的「信任感」。日本用了70年,1945到2015,終於改變了世界對日本的看法,日本已經徹底蛻變成民主自由國家,而不是過去的「獨裁軍國主義」政權。
相對於中共,淪為威脅區域和平的「權貴資本獨裁專制軍國主義」,日本已經成為守望世界和平的強有力國家。日本的成就不只在政治、經濟,更在新科技的創新,從1949年到2019年總共拿下21座各種領域的諾貝爾奬。日本的多方科技能力包括軍事武力都有超限可能,安倍時代日本走出陰影,岸田時代,日本成為高亮領導力國家,資本及智慧財產都十分雄厚。新武器的研發製造已經成熟,這是歐洲國家找日本共同研發新武器的原因。
最近美國境內,過去與中共關係不淸不楚的智庫,不斷放出各種政治、軍事的分析,對習近平的「史觀」進行吹捧探究,也對台灣的處境有很多奇幻的推測分析,立場其實都很搖擺。他們一貫的態度是「不要讓中共不開心」現在則進一步論述「別把中共逼到牆角」。他們對全球對中「戰略清晰」故意失焦。對日本這樣的大動作,都故意視而不見,充耳不聞。這種現象,可以理解成中共已經很焦慮,透過這些「老朋友」們出來放消息,搞統戰。台灣千萬别上當。
看看日本,想想自己。台灣正處在新的轉折點,未來里程碑,負擔在新當選民進黨主席,副總統賴清德的肩膀上。
賴清德說,他的目標很明確,就是要團結全黨,帶領大家重新擦亮「清廉勤政愛鄉土」與「綠色執政品質保證」兩塊招牌。
賴清德指出,「民主進步黨存在的目的就是為了台灣打拚,過去民進黨推動民主改革,下個階段的使命就是在複雜多變的國際局勢中,堅定守護台灣,促進台灣的民主、和平、繁榮。」言簡意賅,既有國內又有國際,但是這些都還是理想,仍然有如何落實的挑戰在前。
跟緊日本,可以說未來最重要的「兩國一致,台灣方案」,還要暢通美國,友好歐洲,這是賴清德做為副總統兼黨主席,2023的「可能任務(mission possible),這也將是賴清德做為2024年總統候選人的強大領導力的基礎所在。他比烏克蘭澤倫斯基更有說服力,告訴全世界,「台灣安好,全球安好」。
專欄屬作者意見,文責歸屬作者,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