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台灣】「教會白話字初學議論會」問、答(16)

談母語的聲調保音,要真正聽「音」的高低,來理解字音的意義和變調規範,但台灣現在,既無聽、說純母語的環境,又沒有完整的母語課程教育,隨著社會強勢的「中台語」,忽略了「福台語」中「多字改變聲調」的約束。

王泰澤 (化學博士、北美洲台灣人教授協會永久會員)
2023/07/09 10:00 2023/07/10 08:16
本篇就《「教會白話字初學議論會」問、答系列第二單元》第 08 – 12章做摘要複習,示意圖/活水來冊房粉專

本篇就《「教會白話字初學議論會」問、答系列第二單元》第 08 – 12章做摘要複習,這一系列主題重點,包括描述一般語言「口、鼻子音」「口、鼻母音」「音節」和「福台語」獨特的語音聲調和變調規則,以及「福台語」話語中,字音「相對音高」與近似「音樂基本 1 do 2 re 3 mi 三度音高」的話語聲調情趣,今將5篇文章摘要如下 :

08 所有語音,都包含母音(vowel)與子音(consonant): 「母音」與「子音」的共同第一層意義是,「聽得見」的字母聲音,不是「看得見」的字母符號。

「母音的第二層重要性質,是發音有高低;歌唱有美麗歌聲、高低旋律,都是字音中高低「母音」的貢獻。「子音」的第二層重要性質,是發音極其短暫,大部分在母音之前,因其極其短暫,可定其名為字音的「初發聲」。

有的語音,子音符號隨在字後,有聲,可名其為「斷字聲」;無聲,可述其「斷促」,其聲調高低,由前置母音高低而定。歌唱有美麗高低旋律,靠「母音」,歌詞情節慷慨激昂,肝腸寸斷,則靠字意不同短暫「子音」初發聲的貢獻。下圖參照 (1)The Cambridge Encyclopedia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by David Crystal, Cambridge, 1995, (2) http://www.edutech.org.tw/index.htm

口腔發聲斷促四種高/低 h/q、k/g、 p/b、t/d 符號示意圖 / 王泰澤提供

09) 「母音」和「子音」連結,構成一個「音節」:「漢系」文字,一字一「單音節」,福台語「白話字」,原其發音亦屬「單音節」字,字中「母音」可帶子音,亦可無子音,一個「母音」一個「音節」,兩個「母音」兩個「音節」,以此類推;英文文字有長有短,一字中可有「單音節」或「多音節」。

日文假名包括 5 個母音,13 個看不見、聽得到的 「子音」(初發聲)以及 1 個鼻音,總共有46 個音節。日本平假名(片假名)「五十音」中的46 個「子音」,其實是「音節」,舉一例, か(カ)、 き(キ) 、 く(ク)、 け(ケ)、こ(コ),發音是分別帶有不同母音(即 アあ 、 イい 、 ウう 、 エえ 、 オお),相當於 Ka、Ki、Ku、Ke、Ko 的音節,此五音節的共同子音是 K 的初發聲。

「音節」的意義,於應用上在於幫助文字的閱讀發音,而不在幫助書寫認字,純拼音字的音節,則具備「發音」及「書寫」兩種功能。

10子音和母音在口腔和鼻腔中的「初發」和「延長」發聲機制之分別:子音是語言字音的「初發聲」,其符號也用於無聲的「末字斷促」;其短暫「初發聲」由唇、齒、舌、顎、喉摩擦出聲,本身各別初發嘰嘰嘎嘎 ch ch k k 之聲,不成語意,有母音隨後,才成「字音」嘰嘰嘎機 chi chi ka ki,若聲音摩擦涉及鼻腔通道,即是「鼻子音」。

從發音機制講,母音是從橫隔膜上提,肺部釋放空氣,震動喉部聲帶而產生聲音,過後,聲帶、舌頭、嘴巴、和嘴唇會修改「口母音」aㄚ eㄝ iㄧ oㄛ uㄨ;氣流若直通鼻腔出口,即自成另一組鼻母音「aN eN iN oN uN」,母音發聲過程中,與局部摩擦的子音主要區別,在於氣流未受阻礙。

歌唱的歌詞字意靠子音,旋律高低靠母音,灑落之情,微婉之韻,全在歌聲中。老歌「港都夜雨歌詞,若分別全用「子音」吟唱,只會聽到連接短暫子音 k - j - s - h - b - b - h - t - chh,平淡操音嘰嘰嘎嘎;若全用母音吟唱,只聽到母音「因 以 由 伊 翁 雨 伊 伊 意 用 鞋 黑 易 in - i - iu - i - ong - u - i - i - i - iong - e - oo - i」連結的歌音,有恰如原曲旋律的高低,但是只能聽成母音,無字音與字意,終不得抒其情。

日常話語,也有類似情形:福台語「知,知在心肝內(Chai, chai ti sim-koaN lai)」和「栽,栽在深山內(Chai, chai ti chhim-soaN lai)」,「母音」全同,前句若只改變二個「子音」 s / k 成後句 chh / s,整個句子意思就由「心肝內」變成「深山內」,頗生趣味。

「中台語」也是一樣,「叫我如何不想(ㄒㄧㄤˇ)她」句中,只改變子音初發聲 ㄒ(想)成 ㄐ(講),說話的人就由男生柔腸寸斷:「教我如何不想她?」變成女生一讚三歎:「叫我如何不講(ㄐㄧㄤˇ)他」。

11)「注音+部首」混合拼音、拼字系統之議論: 記得是1980、90年代,很多人在台美人報上討論改革福台語羅馬拼音系統,那時知道拼音系統的人不多,大部分讀者並不熟悉話題,論點難免失焦,但是由於愛鄉熱情,算也鼓起一場熱潮,我現在才想起,台灣羅馬拼音改革,極似制憲:制憲不成,改以修憲拖延。

改革成功有三項必要條件:(一)必已有整套齊全的新文字,(二)隨時可付之施行的改革方案,(三)不可或缺的「國家政策」。前二項理所當然,後一項有史蹟可尋。

林繼雄教授主張,用羅馬字母代替羅馬拼音調符,詞彙廢除連字符號,例如 hak-hau 改成 haghau,可惜他的《台灣現代文書法》未能成為「國家政策」/圖:林繼雄教授著作《台灣現代文書法讀本》序頁/擷自育德文教基金會官網

昔時「朝鮮王朝國王」世宗大王李祹主導創制諺文(언문)「訓民正音和今日「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主持編製國際通用的中國普通話「漢語拼音Hànyǔ pīnyīn」,統一了中國千百方言,都滿足這三項必要條件。

當時我對林繼雄教授的主張,以羅馬字母代替傳統羅馬拼音調符,和詞彙廢除連字符號(hyphen -,如 hak-hau 改成 haghau,合乎斷促音前字高 ’k’ 變低 g 調規則)。林博士學識淵博,他的「現代文書法」詩歌散文,多冊字典、單字,詞彙豐富,萬事俱備唯欠「東風」,是他生前未當「蔣」朝「中書令」,未有機會就近啟奏萬歲,把他的整套《台灣現代文書法》促成「國家政策」。

12「福台語」聲調和變調的理解:漢字每字都是單音節的方塊「聲調」文字,無法像可長可短的英文字,在字中增減音節來改變字意。漢字要改變字意,只能從改變字形和改變字調高低求發展,例如 1 東、2 黨、3 棟、4 督、5 同、(6 黨)、7 洞、8 獨,字意因字形、音調改變而改變。

我很注重母語的保音工作。想到「母語」時,我只想「保音」。「保音」從「聽音」開始,不從「看字」開始。

今世何時,有幾個人還懂得「陰平、陽平、陰上、陽上、陰去、陽去、陰入、陽入」是什麼聲調?今時何世,有誰還未曾聽過、看過「1(do) 2(re) 3(mi)」三度音高?. . . 又有誰會既懂「陰陽平、上、去、入、」八種聲調,又知道八種相對「第一、五、二、六、三、七、四、八聲」的「調數」意義? 

例如下圖,只有明白解釋「福台語」音末字保持「本調」以外,對其它字音的「變調」,讀者除了單憑「記憶」囫圇吞棗以外,無法連上「實際語音聽覺」的高低關系。

現代人用古代方法傳授知識,未能透徹,又阻滯學術進步。談母語的聲調保音,我們要真正聽音的高低,來理解字音的聲調和有關變調的規範。

福台語改變聲調的情形,是在一句話中,只有最後一個字保持本調,其他每個字都要變調,才能合乎話語音意。示意圖/擷自YouTube台語冷智識A-ian

福台語另外改變聲調的情形,是在一句話中,除了最後一個字保持本調以外,其他每一個字,都要變調才合乎話語音意,而台灣現在民間話語中,負面現象卻有增無減,主要是民眾學習台語,兒時已無聽純母語、說純母語的環境,長大後,又沒有完整的母語課程教育,學懂單字本聲調之後,隨著學校社會強勢的「中台語」,忽略了「福台語」中「多字改變聲調」的約束,同是漢字的「中台語」,語句裡每字發音大半是本調,變調是例外。

預告:「教會白話字初學議論會」問、答(17)繼續「第二單元」第 13 - 15 篇文章摘要複習。筆者聯絡處:taitzer@gmail.com.

專欄作者意見,文責歸屬作者,不代表本報立場。

您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