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文】台語漢羅化新思考/終結「下早起」「下晝」「下暗」之語文亂象

台語研究應致力以跨語比較、轉音規則歸納、連音及仿音、閩南台語變音彈性等各種語言學方法,找到合理平實的台語本字,若找不到,亦可適度訓讀與漢羅化,以期建立一套生動活潑、適合新時代需要的台語文書寫系統

陳明道(佛光大學名譽教授)
2025/03/17 10:00
教育當局應該讓學生明白母語有其正當語源,不是隨便編造的方言。示意圖/文化部官網

台語羅馬字拼音表音而無字義,有其侷限性,不適於全面推行,猶如日文不能全面假名化一樣,然適度漢羅化,即漢字搭配羅馬字拼音,可行且有必要的,茲詳述如下:

同音字問題

台語書寫系統因使用大量同音字,以致流弊叢生,其中不乏古僻生澀字眼,如「上敖+下力」唸gau,意為賢明、能幹,又如「袂」唸bue,意為不會,令人誤解台語是缺少書寫文字的落伍方言。

況且同音字混然雜陳,並不統一,如「儘採/tshhin-tshai/隨便之義」及「事情/tai-tsi/事情本字」各有「凊彩」及「代誌」等十多個同音字(註1),「袂bue」有「左勿右會」「未」等不同寫法,台語辭典對「袂」又有不同讀法與解釋,如訓讀ng,意為衣袖,徒增台語文書寫亂象,也造成詞義混淆,因此有人建議,寧採用羅馬拼音也不要使用同音字。

閩南台語的同音字混然雜陳,如「儘採/tshhin-tshai/隨便之義」」就有「凊彩」等十多個同音字。示意圖/講福建話運動 講閩南語運動臉書粉專

古僻字詞問題

同音字之外,另有古僻或生澀漢字進入書寫系統,如以「絚」「左禾右黑」分別作為台語an及bai的本字,意為「栓緊」及「醜陋」,不論這些古字的本義為何,它們已與現代語文脫節,自不宜採用,在找不到正當本字之下,唯有使用羅馬拼音,如「門關乎an/把門栓緊」「伊做人未bai/他做人不錯」。

另類方案,是筆者曾藉由仿音原理,判斷台語an的本字是仿漢語口語「嚴/yan/栓緊」,故可用「嚴」為本字,仿音為an,不必用羅馬拼音(註2);至於bai,可採用漢字「醜」,訓讀bai,也不一定要用羅馬拼音。

台語書寫系統納入許多古僻或生澀漢字,電腦打字不出來,民眾也看不懂,例如把台語bai(醜)寫作「左禾右黑」。示意圖/擷自台視新聞網

外來語問題

如「一改tsit-kai」源自日文「一回ikkai」,使用同音字「改」,易造成語意混淆,宜改用羅馬拼音「一kai」,或依日文寫為「一回」;又如「一擺」源自南亞侗泰族語,至今中國廣西壯族等族群仍使用「pai」表示次數(註3),台語不妨改用羅馬拼音pai,鑑於客家台語也廣泛使用「擺」,如「逐擺/每次」「頭擺/以前」,「擺」可作為閩客共用詞,唯母語教育應釋明來歷,讓學生明白母語有其正當語源,不是隨便編造的方言。

閩南台語同音字的不良示範

包括以「下」表示早、午、晚時段,即「下早起/e-tsa-khi合音e-tsai/意為早上」「下晝/e-tau/中午」「下晡/e-poh/下午」「下晚或下昏/e-am或 e-hng/晚上」(按:「昏」源自漢語「晨昏」,意指早晚)。

「下」的這個用法,造成語意與語用混亂,客語和粵語都用「下晝」代表下午,語用邏輯清晰,跟華語「下午」一樣,閩南語卻用「下晝e-tau」代表中午,與「中晝tiong-tau」同義,語意混淆,語用邏輯錯亂。

官版台語辭典也一樣誤用「下」字,李筱峰教授對此提出質疑,啟發筆者考察,發現原來閩南台語用來表達時段的綴詞e,並不是漢語「下」,而是源自非漢語言,本身無義,只作為綴詞,使早午晚時段意思更明確、語氣更順暢。

客語和粵語都用「下晝」代表下午,語用邏輯清晰,閩南語卻用「下晝e-tau」代表中午,與「中晝tiong-tau」同義,語意邏輯錯亂。示意圖/擷自YT頻道@hakka99

台語時段詞綴詞「e」的前世今生

首先考察「下e」的語音,根據閩南台語的連音與變聲規則,「下晝」的「下」單讀e第六聲,與「晝」連音變成第七聲短聲,即「下晝」音同台語「會湊/意為合得來」,而不是e唸長音的e-tau,即中午,可見e-tau的e不是「下」,而是類似英文的A音,與「晝」連音,「A晝」轉聲為e-tau,e是第六聲,這個綴詞A找不到漢語對應字,也不知其義,只是輔助早午晚時段詞的綴詞,漢語系沒有這樣的語法結構。

其次是「下e」的語意及語用,查華語、客語、粵語及其他漢語系都沒有使用「下」字或e音表示時段的語法結構,再查閩南語前身、河南河洛方言,雖有用「早起/清早起」「晌午」分別指涉早上和中午,但沒有以「下e」表示時段的語法結構,可見閩南語綴詞「e」是漢人遷徒到閩南後學會的,應與「擺」一樣源自非漢語言,純粹是早午晚時段詞的綴詞,與漢語「下」無關。

e作為綴詞,本身無義,僅係輔助早午晚等時段詞,使其語意更明確順暢,猶如閩南台語用「仔a」作為動植物等的綴詞,除表達渺小、親暱、輕蔑等義,還有不具實義、充當語氣綴詞的用法,如華語說魚、蝦、梨、溪等,閩南台語須加上「仔a」,語氣才完整。

這種語法結構,在華語、客語等漢語系語言也很常見,然使用e作為早午晚時段詞的綴詞,則是閩南語獨有,屬非漢語的綴詞,顯見閩南台語除以漢語為主體外,還吸納非漢語,是多元融合的語言。

e作為綴詞,本身無義,僅係輔助早午晚等時段詞,使其語意更明確順暢。示意圖 /擷自iTaigi愛台語官網

閩南台語辭典的「下」字條,臚列「下早起e-tsai」有「早上」及「今天早上」二義,「下昏e-hng」有「晚上」及「今天晚上」二義,有的辭典以「下昏」表「晚上」,「下昏暗」表「今晚」,彷彿「下」另有「今」義,致使「下」的語意和語用混亂不堪。

殊不知,e兼表「今」義,是沿用漢語系的語用邏輯,例如華語文章寫到「早上」或「晚上」時,是泛指早晚時間段,不是特指「今早」或「今晚」,但日常談話提及「早上」或「晚上」,例如「我晚上要開會」,就是特指「今天晚上」,依此語用邏輯,閩南台語只有在談話中提到「e-tsai」「e-tau」或「e-hng」,如「我e晝著去開會/gua e-tau tioh khi khui-hue/我中午必須開會」才是延伸指涉「今天早上」「今天中午」或「今天晚上」,並非e含有「今」義。

台語漢羅化之必要性

上述侗泰語pai可寫作同音字「擺」作為閩客台語的共用詞,未必要用羅馬拼音,學自日文的「一回tsit-kai」不宜使用同音字「一改」,應漢羅化為「一kai」或沿用日文漢字「一回」,至於e源自非漢語言,沒有漢語對應詞,閩南語/台語界向來使用同音字「下e」,滋生語意與語用諸多問題,已如上述,唯一解方,是漢羅化為「e早起」「e晝」「e晡」和「e暗或e昏」。

台語研究應致力以跨語比較、轉音規則歸納、連音及仿音、閩南台語變音彈性等各種語言學取向的方法,儘可能找到正當合理、平實易學的台語本字,若找不到,則採用訓讀和漢羅化,以捨棄粗俗同音字與古僻生澀字眼,期能建立一套生動活潑、接軌現代文化、適合新時代需要的台語文書寫系統,以利母語之教育與推廣。

誌謝:

李筱峰教授針對「下早起」「下晝」「下昏」被誤用之質疑,啟發筆者對此課題之考察,寫作期間承蒙李教授指點與獎勵,謹此致謝。

附註:

1.參見《「凊彩」語源是客語的「儘採」》以及《台語研究新突破:「代誌」本字是「事情」不是「事志」

2.參見《台語語源研究的問題與建議—對教育部台灣閩南語辭典的商榷(一)》及《台語語源研究的問題與建議—對教育部台灣閩南語辭典的商榷(二)

3.參見《台語Khang-khue是「幹活」的變音—從「變音」與「仿音」再探台語語源

屬作者意見,文責歸屬作者,不代表本報立場。

您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