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文】台語研究新突破:「代誌」本字是「事情」不是「事志」

本文以跨語研究、轉音規則等方法,辨明「代誌」本字是「事情」,而不是「事志」等同音詞,學界提出那麼多種寫法,卻獨漏近在眼前平實易懂的漢語「事情」。

陳明道(佛光大學名譽教授)
2025/01/06 12:00
建議台語學界把代誌、事志等寫法統一為「事情」,白讀tai-tsi,加入台語文書寫系統,既有語源及音源依據,又可與華語、潮汕諸姐妹語接軌交流。示意圖/擷自千庫網

漢語「事情」台語說為tai-tsi,通俗寫作「代誌」,是重要常用詞,然發音及字義都與「事情」南轅北轍,它的寫法除「代誌」之外,還寫作事志/事誌/載誌/大誌等,共十多種,跟閩南台語「凊彩」不相上下,各種解說雜陳,編纂官版台語辭典的學者及民間研究者,傾向「事志(誌)」為「代誌」的本字。

筆者藉由跨語比較研究,究明閩南台語「凊彩」的語音tshin-tshai及語義都與客家台語的「儘採」相同,而客語「儘」是承襲古漢語的隨意、任憑等義,由此確定「凊彩」乃學自客語,學界提出十多種「凊彩」寫法,卻不知答案就在隔鄰的姐妹語裡(註1)。

同樣的,本文將以跨語研究、轉音規則等方法,辨明「代誌」本字是「事情」,而不是「事志」等同音詞,學界提出那麼多種寫法,卻獨漏近在眼前平實易懂的漢語「事情」。

筆者藉由跨語比較研究,確定閩南語「凊彩」乃學自客語「儘採」。示意圖/講閩南語運動臉書粉專

筆者對「代誌」的考察可分三階段,首先是從跨語研究、轉音規則及語用邏輯等研究法,得出「代誌」本字為「事誌」的結論(註2);第二階段是從轉音規則發現「誌」可能是「情」的白讀稍變音,「代誌」的本字可能就是「事情」(註3);現階段是提出更多理據和事證,尤其是新加坡潮州語文界提供的有力佐證,確認「代誌」的本字是「事情」無疑。

首先回顧前二階段要點,拙文《從變音原理探尋「代誌」的語源》提出,華語ㄕㄓ等韻母轉為閩南台語母音ai的轉音規則,如師→sai (用於sai-hu/師傅);使→ sai(tai-sai/大使);知→ tsai(tsai-iaN/知影=知道);事→ sai(hok-sai/服事=侍奉)。再參考越南文的「釋」「氏」「事」等ㄕ音漢字唸為近似di/ti音,依此判斷閩南台語「事」由白讀sai稍變音為tai,應有古代音源依據。

至於「誌」,是依凡事皆可入「誌」、凡入「誌」者莫非「事」的語用邏輯,把「誌」與「事」連結起來,而創造「事誌」一詞,唸tai-tsi,指涉「事情」

筆者考究「代誌」一詞,先得出「代誌」本字為「事誌」,又發現「誌」可能是「情」的白讀稍變音,最終確認「代誌」的本字為「事情」。示意圖/擷自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官網

拙文《跨語研究揭「代誌」謎底—從古典台語「底事」說起》發掘潮州話及潮陽、揭陽、澄海、汕頭等姐妹語,都把「事」白讀為dai/tai,並引述潮州語文學者石遇瑞先生的文章,指出潮語「底事」一詞應白讀為di-dai,跟閩南語一樣,由此確認閩南語「事」白讀tai,乃有古代音源依據。

其次,拙文依閩南台語漢字由文讀ing轉為白讀鼻音iN的轉音規則,如青→ tshiN,精→tsiN,生→siN,冥→miN,情→tsiN(音同台語錢),推測「代誌」的「誌」可能是「情」白讀tsiN而稍變音為tsi(音同台語志),故先前提出的「事誌」可能應修正為「事情」。

現有新事證顯示,「代誌/tai-tsi」確是「事情」的白讀稍變音,亦即「代誌」的本字是「事情」,而不是學界提出的「事志」等同音詞。

首先,臺日大辭典的「事」條有如下解說:「台語:tai-tsi,漢字:事情」,直指tai-tsi的漢字是「事情」。如此解說有二可能,一是辭典編者不知tai-tsi本字為何,權便以同義詞「事情」作為訓讀;二是「事情」可白讀為tai-tsi,顯示tai-tsi的本字是「事情」。以下事證則證明後者為真,廈英大辭典的「事」條有二讀音,一是文讀su,如su-cheng(事情),英釋an affair/matters,二是口語白讀tai,如tai-chi,英釋相同,區分「事情」的文讀和白讀,顯示「事」可白讀tai而「情」可白讀chi(即tsi,音同台語「志」),tai-chi的本字即是「事情」。

上述閩南台語文讀音tsing轉為白讀音tsiN的範例,尚有兩字彙的文白讀都很貼近「情」,旁證「情」確可白讀為tsi:(1)諍,文讀tsing或tseng,白讀鼻音tsiN(音同台語箭),意為強辯,如「伊真愛諍(i tsin ai tsiN,他喜歡強辯)」;(2)晴,文讀tsing或tseng,如「晴天/tsing-tian」「晴雨計/tsing-u-keh」,白讀鼻音tsiN(音同台語錢),老一輩台灣人及福建閩南人說「雨晴啦/hoo tsiN la(雨過天晴了)」(註2)。

最後事證來自新加坡潮州語文界提供有關「代志」的資訊,漢語「事情」在潮州話可正讀se-cheng,也可白讀「代志/dai-zi」,跟上述廈英大辭典對su-cheng及tai-chi的解說相同,潮州話的「志/zi」音韻略上揚,閩南話略下頓。

拙文曾引述潮州母語字典說,「事」在潮州、潮陽、揭陽、澄海、汕頭等姐妹語都跟閩南話一樣白讀dai,並引述石遇瑞文章說「底事」一詞,在潮州話應白讀di-dai,現在進一步證實「事情」在潮州口語有se-cheng及dai-zi二讀法,顯見「事情」確是閩南台語「代誌」的本字,跟潮汕各姐妹語擁有共同語源和音源(註3)。

總結上述,建議台語學界把代誌、事志等各種寫法統一為「事情」,白讀tai-tsi,加入台語文書寫系統,有古代語源及音源依據,又可與華語和潮汕諸姐妹語接軌,有利於語言文化交流以及母語的教育和推廣。

註1:參見拙文《「凊彩」語源是客語「儘採」

註2:參見拙文《從變音原理探尋「代誌」的語源

註3:參見拙文《跨語研究揭「代誌」謎底—從古典台語「底事」說起》。

註4:晴字口語白讀tsiN,參見臺日大、廈英大、甘字典、台華對應典等的「晴」字條。

註5:承蒙新加坡佛教延慶寺主席陳慶力大居士協助取得潮州語文界有關「代志」的資訊,為本文論述提供有力佐證,謹致謝忱。

屬作者意見,文責歸屬作者,不代表本報立場。

您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