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文】台語語源探尋與「變音」:從「廚子」唸「刀止/to-tsi」說起

漢語文化圈各語系漢字大多有固定讀法,唯獨閩南語/台語的讀音變化多端,不僅同一漢字分文讀和白讀,還有很多變音,而變音又分規則轉音和不規則的濫變,成為研究閩南台語語源的一大挑戰,書寫系統之所以出現大量同音字及古僻字,跟不了解台語變音特性有關。
先談文白讀,以最簡單的漢字「一」為例,閩南台語文讀it,用於「第一」「一切」「禮拜一」等,白讀tsit,用於「一個」「一遍」「一禮拜」等;又如「人」文讀jin(或lin),用於「人口」「成人」,白讀lang,用於「好人」「人頭」等。
閩南語/台語漢字要文讀或白讀,端視習慣用法,並無規則可循,而客語則與粵語、華語一樣,除少數破音字,一字一音,沒有文白讀問題。

其次談變音,規則變音如「抵」白讀tu,是依華語母音ㄧ i轉讀台語u的規則,範例:璽→su(音同台語署,漳泉共音,意為國王印信);吸→su(用於吸氣、吸血);幾→ki, kui, ku(用於幾若/ku-na/好多個);抵→tu(用於「抵數/tu-siau/抵帳」),雖有轉音規則可循,但官方學者尚未認可,官版辭典改用同音字「拄」,台語變音之棘手,可見一斑。
另台語文白轉音,如「沖」文讀tshiong轉為白讀tshiang(音同華語強,用水沖洗),乃依iong→iang的轉音規則;「花」文讀hua,轉為白讀hia,用於廈門話「花斑/hia-pai」意為華麗、洋洋得意,台灣變義為囂張,改寫為同音詞「囂俳」,乃依ua→ia的轉音規則,「斑」由pan轉唸pai,亦有轉音規則可循(註1);又如「奇」文讀ki,白讀khia,用於「奇數/khia-so/與偶數對稱」及「私奇/sai-khia/私房錢」,乃依i→ia的轉音規則。

不規則變音詞很多,有些已被學界承認,如「廚子/to-tsi」,音同刀止/廚師;「腥臊/tshe-tshau」音同妻抄/豐盛筵席;「零星/lan-san」不規則變音,與客語同字同義同音,意為零頭錢;「亂彈/lan-than」音同華語覽壇,與客語同字同義同音/北館戲劇;「豐沛/phong-phai」,與客語同字同義同音/菜餚豐盛。
又如「次序/su-si」源自漳州閩南語「次序」,古漢語意為上下有序、整體和諧,漳腔正讀tshu-si,次字由tshu變音為su,是不規則濫變,客語及泉州閩南語都仿用su-si,除官版台語辭典改用同音詞四序外,各辭典都遵照古典傳承寫為次序/意為環境優美、井井有條,亦引申為處事有條理或身體舒適無恙」(註2)…。

學界尚未承認的規則與不規則變音,例如「事情/tai-tsi」,「事」字由su轉sai是規則轉音,稍變為tai是不規則變音,因越南文漢字有類似發音型態,不能說是濫變,「情」字由tsing轉為鼻音tsiN,是規則轉音,稍變為tsi是不規則變音,閩南台語使用同音詞「代誌」意為事情(註3)。
「訶樂/o-lo」不規則變音,閩南台語辭典寫為同音詞「呵咾」意為稱讚;「工活/khang-khue」不規則變音,閩南台語辭典寫為同音詞「工課」或「康課」意為工作;「勤力/kut-lat」的「勤」字正讀khun,變為「骨/kut」是不規則變音,閩南台語辭典寫為同音詞「骨力」意為勤勞。
又如「稽滑/kik-kut」由稽滑正讀khe-kut稍變音而來,閩南台語辭典寫為同音詞詞「激骨」指個性滑稽;「花斑/hia-pai」,由花斑正讀hua-pan轉來,屬規則轉音,用於廈門閩南語,客語仿用之,原意為華麗、洋洋得意(見上述);「勉難/mi-nua」由正讀bian-lan轉來,屬規則轉音,官版及民間辭典寫為粗俗同音詞「綿爛」意為勤勉」…。

此外,筆者建議採納但未被認可的客語詞彙,包括「儘採」客語唸 chin-chai,閩南語學自客語,音義皆同卻寫成「凊彩」「請裁」等十多種同音字,意為隨意隨和、草率等;「恁呢」客語唸an-ni,為「恁樣an-niong」的縮詞,閩南語學自客語,音義皆同卻寫為同音詞「按呢」意為這樣、這麼。
又如「使妮」客語唸sai-nai,閩南語音義皆同,官版及民間閩南台語辭典使用同音字「司奶」,正確寫法「使泥」,意指使出軟泥般甜言媚態以博取寵愛,客語「使妮」一詞等於華語撒嬌,頗為恰當,筆者建議採用,使閩客台語趨同,同字同義同音,以見證姐妺語言的文化親近性」(註4)。

學界探尋語源時,往往限於狹小的讀音範圍,以致錯失真正本字,例如「廚子」變音為「to-tsi」音「刀止」,若不了解台語變音的甚大彈性,很難從「刀止/to-tsi」的變音尋獲其本字「廚子」;又如「抵」本是台華共用字,同字同義,白讀tu也是依據華台轉音規則,但官版辭典認為「抵」在台語不能唸tu,改用同音字「拄」,「抵數/tu-siau」意為抵帳,規定寫為「拄數」,「相抵」改成「相拄」,導致語源迷失,語文傳承斷裂,對母語教育不是好事。
閩南台語變音特別顯著複雜,其原因可能是歷次地理遷移,欠缺文獻記錄、保存與傳承, 或有意以不同發音標榜族群、宗族認同,或口口相傳造成音韻誤解扭曲,又或者是仿效華語、客語及非漢語言之語音等。
職是之故,研究閩南台語語源必須了解重視其變音特性,期能從較寬廣視野去思考轉音及變音規則,若無規則可循,亦可藉由跨語比較、語用邏輯推理等方法,探尋正當合理的語源和本字,而不致被變音所拘囿,動輒以為某字不能唸某音,從而錯失辨認本字的機會,不得不以同音字或古僻字充數。
以上,是筆者研究台語語源的心得,期能拋磚引玉、與學界同仁共勉之。
附註
1.請參見拙文《台語Hia-Pai本字本義不是「囂俳」》
2.請參見拙文《從「四序」返回「次序」/修補台語文化斷裂》
3.請參見拙文《台語研究新突破/代誌本字是「事情」不是「事志」》等三篇。
4.請參見拙文《Sai-Nai見證閩客同源文化親近性/兼答台灣台語之質問》
5.致歉及更正:拙文《跨語研究揭「代誌」謎底/從古典台語「底事ti-tai」說起》提及官版台語辭典用字「砛」,意為舊式建築門口之台階,因手機手寫軟體寫不出此字,誤以為該辭典杜撰,謹此致歉,並修正內文,全文已收錄於個人網站
專文屬作者意見,文責歸屬作者,不代表本報立場。